第80部分(1 / 4)

小說:穿越市井田園 作者:開蓋有獎

(十)對菇棚(冬暖式大棚)的要求

1、棚體要牢固,排水通暢,棚內過道不積水。

2、棚內覆蓋物要厚一點,棚內最高溫度22℃最低5℃。

3、菇房北牆上、下留有兩排通風口;南牆有通風口,東西牆與走道相對留有通風道;標準棚8m寬,30m長,東西走向;棚建在地勢較高挖深1m不出水;棚裡四趟菌床,中間3個過道寬66cm,兩側靠牆菌床寬1m,中間兩床寬1。2m;過道挖出的土作前後牆,前牆高30cm,後牆高1。2m。

(十一)採收

播種後,35天左右開始出菇。第一茬出菇量較大,要及時安排採摘。採摘的標準是傘徑3—3。5cm以內,柄長在0。5cm 。間隔7—10天,第二潮菇現蕾。

種植食用菌主要有四個步驟:

一、菌種培養。將儲存或購買來的菌種進行需製作、接種、培養。要在適宜培養基,一般的家庭是沒有條件完成的。(野生蘑菇在菌種培養前要在野外進行菌種採集。)

二、栽培料的發酵製作。將麥稈、棉籽殼、木屑、米糠、肥料等適宜栽培蘑菇的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過兩次發酵堆制,殺死其中的各種有害微生物和害蟲。

三、播種管理。用各類空閒房、專用蘑菇房、大棚等。將經過二次發酵的培養料放入菇床,然後播菌種,並使菌種和栽培料充分混合,也可以製成相應的菌塊。

四、栽培。栽培過程主要是控制溫度和溼度。培養食用菌的適宜溫度為25℃左右,空氣相對溼度應85—90%,培養料酸鹼度PH值5。8—8。0之間。

不過種植食用菌可不像種植農作物和花卉那樣,有種子、有土壤、有水、有肥就能夠栽培,種植蘑菇的過程可複雜多了,種植沒有經過馴化的野生蘑菇更要難一些。

簡單的介紹一下食用菌的栽培過程,如果你真的想栽培,可以買相關的書籍來看一看,或參加相應的培訓班。

種植食用菌主要有四個步驟:

要個倒插門

雙孢菇人工栽培始於法國路易十四時代,距今約有300年。我國人工栽培在1935年開始試種,栽培1m2雙孢菇需要投入10元左右,可產雙孢菇5—8kg。經濟效益很好。

一、生長發育條件

1、營養: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來生長發育。蘑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維生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必須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蘑菇菌菌絲分泌的酶將它們分解為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後,才能吸收利用。蘑菇可以利用的氮源有尿素、銨鹽、蛋白腖、氨基酸等,蘑菇生長還需要一定的磷、鉀、鈣等礦質元素及鐵、鉬等微量元素。因此,配製培養基時,除了用糞草等主要原料外,還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硫酸銨、過磷酸鈣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滿足蘑菇生長發育的需要。

2、溫度:菌絲生長的溫度在5—33℃之間,其最適溫度為23—25℃,低於5℃生長緩慢,高於25℃菌絲生長雖快,但纖細無力,容易衰老,超過32℃菌絲易衰或發黃、倒狀,以至於停止生長。

子實體在7—22℃均可形成,以15—18℃為最適宜,在此溫度範圍內,出菇期僅維持3個月左右。在13—18℃範圍內,出菇期可維持6個月。在較低溫度下所形成的子實體潔白、粗壯、菇形園整、肉厚、產量高。在子實體形成期間,尤其是從幼蕾到幼菇階段,溫度只能維持原溫,不可使之回升,否則會造成大批薄皮硬開傘菇或大量菇蕾萎縮死亡。因為菌絲實質上象相互連通的“管子”,在較低溫時菌絲相互扭結,形成菇蕾,養分藉助菌絲細胞中原生質的流動集中運往菇蕾供生長發育,若溫度回升,尤其是較高溫度時間偏長,菌絲又把菇蕾中的養分輸送給周圍的菌絲,供菌絲蔓延生長,結果使大批幼菌蕾死亡。孢子散發的溫度以18—20℃為最好,若超過27℃,就是相當成熟的子實體,也不會發出孢子。孢子萌發的溫度以24—26℃為最佳,過高或過低都會延長萌發時間或不萌發。

3、水分和溼度:蘑菇在生長期間需要的水分來源於培養料覆土和栽培場所的空氣相對溼度。在蘑菇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的含水量在60—65%。低於50%菌絲生長緩慢,絨毛菌絲多而纖細,不易形成子實體;高於70%培養料內氧氣含量減少,蘑菇菌絲體生長同樣會受到影響。覆土層的溼度應保持在18—20%左右,過幹會影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