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郭大路還是先唐三藏一步來到島前。
他站在島前,沒有著急登陸,等唐三藏也來到近前時,兩人對視一眼,微微點頭,同時抬起右腳。
有上次的經驗,這次兩人都很謹慎,確保這一腳可以踏踏實實地落在島上。
然而……
唐三藏抬腳向前登島。
郭大路卻是抬腳向後……穩穩地退了一步。
一步三千里。
小島和唐三藏剎那從眼前消失,消失的瞬間,唐三藏一腳踏空。
而此時出現在眼前的卻是“補天”幻境。
但那幻境與他再無關係,因為他不再“身處其中”,而是“置身事外”。
他成了一個旁觀者,好像在看一幕無聲的戲劇。
他心中有數,不動聲色,又抬起左腳往後退一步。
眼前出現“刑天舞干鏚”的場景。
刑天舉著巨斧兇惡地劈向自己,但那巨斧和自己好像隔著億萬裡,根本無法劈到自己面前。
郭大路繼續後退。
“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神農嘗百草”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畫面一一呈現在眼前,那些畫面自行發生,近在眼前,遠在天邊,再也困不住自己。
當所有畫面一一從眼前掠過,郭大路猛然轉身回頭,剛好看到那座小島正在眼前,他向前跨出一步,雙足穩穩落在小島上。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一個白衣沙彌出現在郭大路面前,雙手合十,禮佛一匝,“施主你來了。”
第536章 消失的佛祖
郭大路初至苦海時,心裡就一直在回味那句爛大街的佛偈:“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但他並沒有把這句話和渡苦海尋靈童聯絡在一起,尤其是在經歷了那麼多神話傳說之後,根本就把這句話丟到九霄雲外了。
一個人在經歷了那麼多驚心動魄的關隘之後,腦子裡在想的一定是下一步是什麼,下一步要到哪裡,這是人之常情和思維慣性。
譬如修行,當你歷經重重磨難,闖過密佈荊棘,度過三災利害,眼見破境的機會就在眼前,怎麼會不想再進一步?
修行界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講的就是堅持到底的道理,因此當郭大路第一次一路闖到那座小島前,只差最後一步就能登島時,他機會沒有任何猶豫就抬起腳步。
然而事實是他仍舊錯過了最後一步。
對於一般人而言,這種結局無異於歷經海潮颶風,最後卻翻船於一條陰溝,不論出於哪種心理,都要從頭再來一次,務必爭取零失誤,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