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這把劍。
“那也罷,你便用這木劍接老孫一棒。”
郭大路點頭,伸手召回桃木劍,說了句“有僭了”,木劍向前一橫,主動向孫悟空出了一劍。
不過,劍勢雖成,劍意卻隱而未發,非郭大路承讓,是那蟠桃木劍不願向舊主展露鋒芒。
郭大路道:“允你藏鋒三劍,三劍之後仍舊如此,我便放你離去,從此再無瓜葛。”
說著,又一記橫削,木劍依舊無劍意釋放,但劍鳴隱隱,有種蓄勢待發之意。
悟空笑道:“原來你是要借老孫馴劍,接我一棒!”
如意金箍棒劈頭蓋臉砸過來,郭大路剛好揮出第三劍,劍尖朝下,斜掠迎上金箍棒。
噗!
金木交擊,發出悶響,蟠桃木劍劍意陡然爆開,成團襲向悟空。
悟空哈哈大笑,道:“這木劍認主了。”語音落時,金箍棒一拐,驅散劍意。
郭大路揚起桃木劍,道:“從今天起,你便是我郭大路的本命劍。”
隨即,兩人一場好戰。
劍來棒往,天地變色。
然而郭大路境界手段全出,仍舊技遜一籌,最終敗下陣來。
孫悟空收起如意金箍棒,認真地看著郭大路,道:“看來老孫會的,你大多都會,那今日老孫便把‘法天象地’神通傳授給你,以回報你傳經與指路之恩……老孫只說一遍,你耐心記著。”
郭大路來不及驚喜,忙留心記憶咒語、口訣。
第443章 大路在此,諸聖退散(上)
“法天象地”是一門以道法為根本的變化之術,一旦施展,身體能長高萬丈,而且面貌形象亦會隨之發生變化,相比於七十二變中“壺天術”的化身千丈,顯然更為強大。
此術在《西遊記》中頗為罕見,真正的使用者只有孫悟空和二郎神,牛魔王雖將原形修煉得接近此術,但他並非真正的法天象地。
書中記載,孫悟空前後使用過三次法天象地,第一次是立威花果山,震懾群魔;第二次是大戰二郎神,二人鬥法;第三次就是過火焰山時鬥牛魔王,以此法戰牛魔王原形神通。
“這法天象地之術乃是一位至人傳於俺老孫,與敵交戰時,忽然使出,往往能出奇制勝、力挽狂瀾,若遇群戰,更建奇功……”
孫悟空傳完神通,順便解釋道:“不過此術亦有缺陷,每使用一次,便會損耗大半精氣神,需至少兩個時辰才能恢復如常,因此不到關鍵時刻,最好不用輕易使用。”
郭大路點頭道:“明白。”
孫悟空想了想,又道:“之前所請之事就此達成,咱們後會有期,這就別過吧。”
說罷轉身跳上雲頭,“咻”地離去。
郭大路又默默記誦了一遍法天象地的口訣真言,待唐僧師徒離開之後,特在浮屠山演練兩日,順便等候烏巢禪師歸來,終究沒能等到,只得返回天落山。
書中烏巢禪師只出現過一次,最大的作用並非指明西行前路,而是傳了唐僧《心經》,這位看似閒筆的大佬究竟是什麼人,始終沒有定論,而郭大路的到來似乎也圓滿完成了傳經任務。
從這個角度來說,郭大路就是烏巢禪師。
但,這裡有個疑點,書中明明說豬八戒和烏巢禪師是舊相識,何以自己隨便變化一個禪師模樣便能矇混過豬八戒?
難道說烏巢禪師法相萬千,並非一面?又或者說他用了什麼無上道術,掩藏了真實面目,令旁人難以銘記?
當然,最讓郭大路感到不安的一個猜測是——《西遊記》其書暗藏玄機。
這是郭大路第一次把質疑物件放在那部讓自己熱血沸騰了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名著”上。
因為出身人間世,總是先入為主地把那個世界從混亂複雜的大佬棋局中摘出,內心深處把那個地方當做是不在局中的絕對淨土。
但如今推演回想起來,人間世、玄界、聖墟以及西遊世界,四海八荒,三界六道,又有哪一處能逃得了那幾位大佬的耳目?
既然人間世一直在局中,那《西遊記》又怎麼可能是例外?如果《西遊記》在局中,那麼自己又怎麼可能是例外?
一直以來,郭大路最擔心的就是轉來轉去、爭來爭去,卻始終在棋盤中,始終是為某人掌控的一顆棋子,如今看來,似乎就是如此。
想到這裡,郭大路突然又靈光一閃,如說人間世和《西遊記》全在大佬的計算中,那麼自己這趟西遊之行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