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如今,只有一位聖人和一位手持重寶的金蟬寺僧人守候著去往兩界山的關隘。
神聖者神遊四海,轉瞬千里,沒多久,雙方便再一次碰面。
面對三位神聖境界的魔怪,守候道路的聖人和僧人知道,他們拼命的時刻終於來臨。
……
就在三位魔怪和等候多時的守候者正面對峙時,從人間世返回聖墟的郭大路神魂(已運煉成陽神)重回五行山,他沒有立即和本體融合,而是先懸立半空,再次觀察五行山,尋找孫悟空所在,等他發現整座五行山是一座天地倒轉的顛倒法陣時,立即醒悟過來,這五行秘境外面罩著兩層障眼法陣。
一是天地顛倒,一是非聖人不可見。
簡單來說,只有神聖者破解了五行法陣才能真正見到孫悟空本尊,不得不說,佛祖這個設定帶著很強的針對性和篩選性,用意絕不簡單。
郭大路從虛空降落,和枯坐了六十載的本體合而為一,開始悟道。
他不想功法,不想道術,不想經義,不想學識……他開始回憶自己的經歷。
雖然他現在重回少年時,但算上儒家、墨家、醫家、陰陽家和人間世的一生,他至少已經經歷了兩三百年的悠長歲月。
無數多的畫面像幻燈片一樣在眼前一一閃過,他忽而孩提,忽而少年,忽而老年……
然後有四個字電光火石地般從他腦海中閃過。
無時無刻!
第421章 紫氣東來(下)
“無時無刻……”
這是北冥宗開派祖師秦動證道聖人時留下的四個字,在後人看來,這四個字的意思自然就是修煉用功,要無時無刻、不可懈怠,如此才能有機會觸及大道。
但郭大路此時回憶起這四個字,卻有了更多的想法。
不論是夢中世界的修行,還是人間世的六十年,郭大路都切身地感受到時間的流動,日出日落、花開花謝、四季變換……只是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不同地方的時間流速會有那麼大的差異?
當初加孫悟空為微信好友的時候,他就在思考這件事,孫悟空從拜師到藝成,到返回花果山,到做弼馬溫,到大鬧天宮……整個過程下來,其實過了很多年,但對當時的郭大路而言,大一都沒有唸完。時間上的錯位和差異困擾了他很多年,不過由於那個時候,自己的境界實在太低,根本沒條件去了解這其中的原因。
如今他入聖在即,已然能隱隱窺見到天道運轉,再重新去思考那些事,自然而然地就看到了它們內在的關聯。
雖說道祖掌時間,佛祖掌空間,但境界真到了一定的程度,有資格立教稱祖,那“時空”對他們的束縛也就非常有限。
而菩提老祖,顯然具備這樣的實力。
既然時空皆可改變,那是不是意味著時空的運轉也在遵循著某種固定的、可控的規律?
郭大路順著這個思路想了很久,腦子裡不停掠過先賢們對時間的感悟,最後卻是想到了儒家至聖先師的一句定論:“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儒教作為可以和道教、佛教並駕齊驅的大教,其教祖所論自是非比尋常。
“逝者如斯……”
郭大路腦海中開始反覆盤旋這四個字,認真地進行對比,時間如流水,奔騰向前,一刻不停,但有些流水流速快,有些流水流速慢,本身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
念及此處,突然有一道閃電劈過腦海,剛剛回憶起那些的往事轟然在腦海中爆開,形成一幅幅碎片畫面。
有儒家世界的寒窗苦讀的身影,有醫家世界的懸壺濟世的腳印,有陰陽家世界的排布天地的氣概,有墨家世界仗劍獨行的瀟灑,還有人間世界經歷的種種故事,一時間,所有的畫面都集中出來,還在不停地演繹動畫。
那畫面很壯觀,也很令人震撼。
當然,郭大路從那些畫面中領悟出來的一個道理,更讓自己感到不可思議,一時難以言語。
北冥宗祖師爺坐聖人關時,留下“無時無刻”那四個字,並不是在教育後人要抓緊時間修煉,不可懈怠,這根本不是一個天賦絕倫的大修應有的水準,他在即將入聖時,哪還有閒情逸致提醒後輩努力修煉。
秦祖師這四個字是在呼應先賢,是終於找到超脫自我道路的根源。
秦祖師留下這四個字的真正意思是:沒有時間。
是的,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時間!
世上萬事萬物萬人都是在同一個點上行動,不管一個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