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3 / 4)

小說:走過西藏 作者:老山文學

草原發現其天象不同彼處:斑斕的朝暉,火紅的半天晚霞,雙道彩虹,不知由來的闊大光帶……應該說,那曲的西部草原與阿里同屬西極,在阿里就多多目睹了諸如此類的天象。而科加應該是司空見慣——科加人對此一定習以為常,一定以為全世界盡皆如此,如同日出月落般。每當有奇異天象出現,我注意到只有我一個人傻呵呵地盯著天空,而近旁的村民則渾然不覺。在科加的短短几天裡,差不多每個黃昏西天都崢嶸繽紛,其中接連著的兩個傍晚,在大片黃燦燦的背景前,獨有一道或數道青藍之光自山後迸出,由深而淡、由窄而寬地直射天頂。明淨鮮亮而清純和暖。就想起中國古人多擅山水,那黑白二色圖畫如何包容得下這些光彩;尤其尺幅之卷更難得容納高原的大千世界。許多講哲學的中國人時常以山水畫發端講意境,講哲理,如何展得開!

七十六戶人家的科加村就幸運地生棲在這片流光溢彩的高天闊地間。從前散佈於各處,修建了科加寺後,陸續地搬遷了投奔寺廟而來,四方的房舍院落沿向陽山坡鋪排了大片。村後山包上是能為村民生前帶來福祉的地方保護神廟;村前氣派不凡的建築群則是為來世帶來利益的科加寺。農舍是碉樓式石料建築,高而堅固的兩層,沿陡陡的木梯上到二層,是人的生活領地,樓下則是牛羊圈和放柴草的地方。與衛藏地區民房不同,此地窗子很小,黑色窗框上端畫有倒“八”字的牛角。當地人說,由於地處交通要道,過往人很雜,高牆小窗有防盜功能。

科加村連同上方的岡孜村和下方的謝爾瓦村組成了科加鄉,鄉政府就設在科加村。看似一體的科加村,又自上而下劃分為一、二、三村。村前臨近孔雀河與大路的是科加寺。寺廟向東不遠是一個小院落,聽說是以前的小學,現棄置不用,專供上面各類工作組短時居住。拿了縣上開的各類介紹信,給鄉政府的公函、給寺院活佛及退了休的貢嘎縣長的私信等等,我們便被安置到這個院落裡來。一群婦女和姑娘很踴躍地幫我們打掃房間。統共三間房,中間兩根柱子的大房子是七位男子們的一排溜兒的通鋪,緊鄰的一間是我們的臥室。在南希的堅持下,鋪了足有一尺厚的麥草。那堆麥草很有些年頭了,散發著不良氣味。好心的村婦提醒說,這房間好久沒人住了,倒不至於有跳蚤和臭蟲,但若鋪上草的話,可能就有蟲子咬了。我更是切實地擔著心,因為本人生平無所畏懼,獨獨恐怖於蚊叮蟲咬。大約面板質地的緣故,無論多少人在一起,我總是害蟲們唯一或首先的襲擊物件。在西藏,只有農區才有叫作“跳蚤”和“臭蟲”的東西。牧區只有蝨子。儘管我以誇張的表情表示了反對鋪草,南希有“恃”無恐,執意不聽;小楊則比我更為懼怕那些小生靈,堅持獨自睡在停靠在院門口的小車裡。

搬上搬下,顛沛流徙幾千公里的白色金屬箱子終於被開啟了。——這箱子是個謎:主人的一應衣物全都放在另一隻藍色皮革箱內,這堅固沉重的金屬箱內裝著些什麼呢?

這群黃膚色、黑頭髮的人們絲毫不打算掩飾近乎鄉下人的好奇,看那位白人婦女怎樣從箱子裡一件件取出令大家不住驚歎和扮鬼臉的物品:叫東方人看夠了西洋景。她先是取出一個精美的小包,抖出一個雙層的桔紅色長方形塑膠布,我們略作研究便搞明白了原是一頂帳篷,不禁大笑:這是海濱山野夏令營用的,高原上一陣大風還不給吹到九霄雲外去啦!南希示意把它鋪在草上當床單。隨後,南希又取出她的筒狀鴨絨被,說在尼泊爾已用了它幾年啦。扎呷忙忙地又要幫她鋪上,她制止,取出一件織物,說是內套;又取出一件防雨綢面料的,說是外罩,叫幫忙一一套上。我心想,鑽進去可就固若金湯,小蟲無孔可入。次丹多吉一本正經地說,格啦(老師),當心您在鴨絨筒裡待著的時候,被人扛跑啦!大家眼前登時出現了一個畫面:她正睡覺,有歹徒闖進門,直挺挺地扛在肩上就跑,而她絕無掙扎……滿屋人笑得前仰後合,覺得這聯想太妙,幾千年前的海倫可能就這樣給掠走的。

還沒完呢,那白人婦女又從箱子裡取出一件淋浴器,全塑製品,開啟上方可盛一桶水,下面是管子和噴頭。她說在尼泊爾時就用它。對此格勒頗不以為然。這位牧童出身的學者,即使走遍了世界,接納了眾多的西方生活方式,例如嗜好咖啡外菸等,唯獨有一處沿襲了牧人習慣:不愛洗澡,視洗澡為大負擔。為此他妻子抱怨和敦促了他二十年。他的兩個學生扎呷和次丹多吉也如出一轍。在科加的某一天,我下決心燒好一大漢陽鋼水,並親自操作,清洗了這兩個年輕人的腦袋。南希的淋浴器始終沒派上用場,因為房間地面為土質,又無下水裝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