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巴黎埃菲爾鐵塔造了幾十年以後由於毫無用處差點被拆毀,只是後來由於通訊事業的發展,人們在上面安裝了天線,才總算有了個用途。再到後來,人們發現它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已經是巴黎的象徵了,於是拆除之聲銷聲匿跡。法國人對鐵塔開始精心維護,減輕其重量,增設燈光,將它打扮成現在這個樣子。這靈巧而挺拔的鋼鐵之物在許多地方被人仿造,人民對它崇拜痴迷的程度就像對埃及的金字塔一樣。巴黎的鐵塔不僅值得白天看還值得晚上看。白天可以體會它的冷峻,晚上可以感受它的柔情。當夜幕低垂後,燈光下的鐵塔在漆黑的夜色中發散著奇異的光亮。 凱旋門不是法國人的創新,2000年前的古羅馬就已經有這樣的建築了。但巴黎的凱旋門依然是世界人民的憧憬之地,這個高只有50米的建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個傑作。巴黎凱旋門只有200年的歷史,建在巴黎市的一塊高地上,周圍是12條同樣寬度的大道。許多來巴黎的人在凱旋門遠遠照張相就走了,實際上這是老三樣中最值得登頂�望之處。鐵塔登頂因為距離太高,俯視看不出層次,而凱旋門高度適中,在頂上繞一圈,那12條大路直射遠方,你會感覺是在世界的中心,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氣勢是在別的地方感受不到的。 來過巴黎的人又發現了新三樣也是必去的地方。第一個就是盧浮宮了,盧浮宮13世紀時是一個城堡,14世紀時才成為王宮,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兩代國王手中,盧浮宮進行了擴建,並蒐集了大量的雕塑。法國式對外開放,開始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建築。以後這裡的館藏不斷增大革命後,盧浮宮成了一個博物館,在1793年那個雨果筆下恐怖的年代正加,拿破崙在位的十幾年間許多被征服的國家都向法國貢獻了自己的藝術珍品。如今盧浮宮收藏的藝術品數量已達到400000件,從古埃及到希臘羅馬、到敘利亞和兩河流域的藝術品,再到東方各國的斷箋殘碑,彙集了全世界各個時代的珍品,還以大量的油畫館藏著名。盧浮宮是強盛時期的法國的象徵,在藝術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難忘巴黎(2)
盧浮宮的建築藝術也是相當國際化的。早期的盧浮宮是法國曆代藝術家的手筆,以後加入了外國人的設計。17世紀時義大利的一位著名的建築家為盧浮宮設計了巴洛克風格的長廊。法國人的建築師又把立柱式的長廊建成了帶有新古典主義特色的建築。20世紀後期,當時的總統密特朗決定,佔據盧浮宮部分面積的財政部限期搬出,遷往它處,整個盧浮宮都用來做博物館,並御筆欽定揚名世界的美籍華人建築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盧浮宮的正門新入口。貝聿銘設計出一個現代派風格:由玻璃和鋼支架構成的透明金字塔。這個設計曾經在法國社會引起激烈的爭論,但是最終還是按原計劃實施了,使這個古老的建築與現代派的藝術融為一體,包容了法國人、義大利人和流著中國人血的美國人的特長。 盧浮宮的金字塔開工的時候,我剛去法國,曾經陪著貝聿銘中學同宿舍的經書平老先生,在盧浮宮的施工現場穿著高筒雨靴、踩著泥水考察過建築工地。經老告訴我,貝聿銘特意做此安排,讓他從古典法國中感受一下現代主義氣息,可能當時貝聿銘就預見到這將是一個驚世之作。多年以後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已經受到世人的交口稱讚,有一次在金字塔的底下巧遇貝聿銘,我貿然致意,他還記得起這段故事。那時看他在大批法國人的簇擁下,悠然自得地欣賞自己的傳世之作,作為華人,我真為他自豪。 盧浮宮河對岸的奧賽博物館也是遊客必到之處。這座被譽為歐洲最美的博物館曾經是個火車站,以後一度被廢棄不用,甚至差點被拆除,也是在20世紀的後期被改建成博物館。與古典藝術雲集的盧浮宮相比,奧賽博物館以19世紀以後的繪畫與雕塑為主,大量印象派大師的作品在這裡收藏,還有以後的象徵主義、學院派繪畫和多個羅丹的雕塑。和其他博物館比起來,奧賽博物館主廳中的圓拱氣勢驚人,走進去沒有其他博物館中那種被壓抑的感覺,藝術作品在高大的殿堂中擺放,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意。 來巴黎必看的另一個是凡爾賽宮,它其實在巴黎西南20公里處。20公里對現代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在當時卻顯得相當遙遠。凡爾賽宮距離巴黎的位置和在歷史上的地位正如同頤和園之對北京。本來這是法國王室打獵的城堡,後來在路易十四手下把它建成了今天的這個規模,建好後他索性從城裡搬到這裡辦公,以躲避城市的喧鬧。以後的100多年中,波旁王朝的後代像中國的慈禧太后一樣,在這裡花天酒地,尋歡作樂。後來大敗法國軍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