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4)

無獨有偶,早在2004年初,TCL集團高層認為,大型電器連鎖企業對銷售渠道的掌控使公司利潤和話語權愈來愈少,為了保證自己的銷售渠道安全、高效和高利潤,必須另闢蹊徑——自建銷售渠道。

2005年6月4日,由TCL集團投資2億元人民幣打造的幸福樹電器連鎖有限公司在河北滄州開出了第一家分店。按照TCL的計劃,隨後3年內,TCL的幸福樹將在神州大地上遍地開花,規模達到3000家,銷售額突破300億元。

9月16日,作為2005年空調冷凍年度(2004年8月到2005年7月)結束後第一個公佈業績的空調企業,美的在宣佈自己成為國內空調業老大的同時,美的製冷集團發出資訊:美的計劃用一年時間在全國一級城市建100家4S店,並最終建立自己的連鎖體系。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跨越(2005~2006年)(4)

根據媒體的相關報道,海爾、海信、長虹、創維等家電巨頭雖然近期不會有什麼大的動作,但對美的做法都持肯定態度。早在2005年5月初,傳出TCL、創維、長虹、康佳彩電巨頭企業以首腦圓桌會議形式,聯合商討“對付”國美和蘇寧等家電連鎖商的不合理盤剝。而5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九大彩電企業峰會上,成立了國內市場委員會,共同應對連鎖商成為一項重要議題。

更令家電連鎖企業感到寒意的是來自制造企業的聲音終於引起了媒體的強烈關注,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社會輿論對家電連鎖“瘋狂”擴張的質疑之聲一浪高過一浪。

某著名家電製造企業的老總更是公開列舉了連鎖企業的“七宗罪”:

(1)橫徵暴斂,收取名目繁多的各種費用。

(2)無節制開店。

(3)當了“壞榜樣”。

(4)不守商業規則,變著法子斂財。

(5)商家的“不作為”。

(6)賬期漫長。

(7)助長了外資家電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鯨吞。

一些市場專家也紛紛出來警告,家電連鎖企業店長的培訓速度決定店鋪擴張的速度。與目前這種瘋狂的開店速度不相稱的是,中國家電連鎖企業在人才儲備、資金、管理等組織能力方面都顯得相當薄弱,有些家電連鎖商不會走就想跑,勢必要摔跟頭。有記者述評,家電連鎖業瘋狂難掩背後的“內虛”,這包括人才匱乏、管理落後等等。

更有媒體將家電連鎖企業的經營模式看成是類金融企業,“贏利”靠的就是盤剝廠家而來……

種種倒戈之聲不絕於耳。蘇寧將之視為一股“反連鎖現象”。

對此,蘇寧表態:“現在媒體老是說我們強勢,其實我們是弱勢的、受控的。20年了,商家都是弱勢,未來20年,也許還是弱勢。”

張近東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們之間有如下對話:

新京報:與其他行業不同,家電行業工商間的矛盾比較尖銳。您對此怎麼看?

張近東:說擠壓是錯誤的觀念。上世紀90年代市場是供不應求,可現在是買方市場。

企業都在擴大規模。渠道能力的提高,無意中降低了製造企業很多成本。如果企業只是一味埋怨被渠道擠壓,那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家電製造企業都具有國際能力,與渠道相比,他們是大人,小孩怎能欺負大人呢?更何況渠道還需要他們的支援。

新京報:家電連鎖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最終銷售價格比其他銷售渠道更具有競爭優勢,但是有時過低的價格是否會打亂家電企業的整個價格系統,從而引起家電企業反感?

張近東:定價權不在我們。歐美定價由超市決定,但國內定價在生產廠家。從家電價格來看,不存在渠道擠壓廠家,不是靠渠道就能夠把價格搞下去。供應商與我們是夥伴關係,只不過是渠道商衝在前面。我覺得提出渠道商擠壓廠家的人並不真正瞭解我們行業,我們做出了很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不理解。

孫為民在一次論壇上,也旗幟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最近兩三個月,媒體上對於家電渠道變革有一些微詞,社會上議論也很多。這些議論標誌著對於代表商業現代化發展趨勢的連鎖業發展,尤其是家電連鎖業的發展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反思,對於這種看法、輿論的導向,我概括為‘反連鎖現象’。”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商業開始了最初的現代化導向,出現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