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人,總是會有自我意志的,劉欣自做了幾年皇帝之後,膽氣日足,已非原來祖母膝下的小孫子,對於傅太后的控制也開始有所不滿。無奈外朝內宮,都是傅太后的人,一時難以突破,鬱悶之下,和身邊的小親隨董賢發生了同性戀情。傅太后得知此事,驚得目瞪口呆,立刻就大發脾氣,要對董賢下手。而劉欣則一反常態,開始對抗祖母,並且不惜為董賢封侯,把董家的七親八戚也比照傅、丁兩家外戚而大肆封爵。
與其說是劉欣被所謂的愛情衝昏了頭,更不如說是劉欣藉著董賢之事,來發洩二十多年不由自主的人生,藉著大封董氏家族,來削弱威脅到皇權的傅、丁兩大家族的勢力。為此,他竟罷免親舅舅丁明的大司馬之職,送給男寵董賢,一時間,董賢成為僅次於皇帝的漢朝第一權勢人物,劉欣甚至揚言要效法堯舜,將皇位禪讓給董賢。
傅老太萬沒想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後竟然失敗在親孫子的手裡,祖孫倆對峙了許久,各自鬥得病倒在床,傅老太畢竟年紀較大,很快就嗚呼哀哉。而劉欣多拖了一年,也因為體弱多病,在元壽二年(前1年)去世。劉欣在位僅七年,死後被諡為哀帝。
王政君畢竟在後宮數十年,雖然一時失勢,潛勢力仍在,竟然是她最快得到了劉欣去世的訊息。經過這麼多年失勢的教訓,王政君再愚弱,此時也知道權力實在是個太好的東西,她趕在皇太后趙飛燕和傅皇后之前跑到了劉欣的屍體前,一把將玉璽抓到了手裡。
將玉璽抓到手中的王政君,立刻召已經在傅老太死後回京的王莽入宮秉政諸事。姑侄聯手,先把中山王之子,年僅九歲的劉衎召進宮來繼位,是為漢平帝。然後立刻展開大反攻,先是將身為大司馬的董賢處死,然後將已經葬在皇陵的傅太后、丁太后的屍體統統扔出去。當然趙飛燕也沒放過,先是被貶居冷宮,然後又被廢為庶人趕去守陵,最後被逼自殺。
愚蠢了一輩子的王政君為何忽然在關鍵時刻表現出政治的敏感性迅速掌握了大權,在新舊皇帝交替的百忙之中為何仍有人會抽空關注著趙飛燕,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追殺?此時,我們不能忘記昔年在成帝朝腥風血雨的後宮唯一以智慧逃過了趙氏姐妹毒手的才女班婕妤,多年來,她一直在長信宮侍奉著王政君。當然,如果我們的想象力再稍許延伸一下,這一系列的行動中,是否能看到這位昔年成帝寵妃的身影呢?也許這時候的班婕妤和趙飛燕之間,可以印證那一句名言:“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至少我們可以知道,從宣帝朝到西漢滅亡,諸外戚朝起暮亡,而唯有班氏家族,雖無大興大旺,卻也始終保持不受大劫,直至東漢仍在延續著家族的傳奇。
吃一塹長一智,王政君與王莽接受上一次的教訓,不許劉衎的生母衛姬入京,封其為中山太后,永留封地。為了控制小劉衎,又將王莽的女兒封為皇后,將平帝劉衎完全掌握在王氏姑侄的手中。
王政君這輩子說來可憐兮兮的,在孃家不受父母待見,出嫁不受丈夫待見,連個兒子也早被寵壞,僅僅在形式上對母系大封外戚表示了一下孝心,大部分時間還是隻管自己同后妃玩樂。王政君這輩子,只有在王莽身上感受到了知冷知熱、關懷體貼。
據說人生有五種需求:第一層需求,生理需求;第二層需求,安全感需求;第三層需求,情感需求;第四層需求,尊重感需求;第五層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作為太子妃、皇后、皇太后至太皇太后,王政君不愁吃穿,第一層需求是不成問題的。或許是沒有安全感的,但是到了目前,這一層需求也是可以解決的。唯有情感需求、尊重感需求,她這一輩子始終沒有得到過,而自我實現需求,她更是想都沒有想到過。
而如今,王莽一一滿足了她。王莽待她孝順萬分,不但滿足她的親情需要,還鼓動她常跑到元帝作太子時的舊宮,聽著她一次次敘述著虛構出來的當年夫妻恩愛之情,令她滿足這輩子從未有過的情感需求;王莽待這位姑母畢恭畢敬,又鼓動她“遵帝王之常服,復太官之法膳”,尊崇到高於帝王的份上,大大滿足了她的尊重感需求;又安排她四季出遊,接見些窮苦孤老貞婦,讓老太太居高臨下地賞賜財物,看著那些感激涕零的弱勢群體,大大滿足了老太太的自我實現感。
。 想看書來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6)
王政君自將玉璽抓到手中之後,就牢牢不放,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在她的手中。王老太太的眼光見識,大約只能夠看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三寸地。對於她來說,只要她的位置至尊無上,只要她孃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