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1 / 4)

小說:1644,帝星升沉 作者:攝氏0度

洪承疇豈是庸人?他已從多爾袞欲言又止的神色上,看出了藏在笑臉後面的隱憂,也明白為什麼會有此問,忙爽朗地說:

“借兵之說,古已有之。就說唐朝吧,安史之亂和後來的黃巢之亂,朝廷就曾兩次借兵,一次是向回紇,一次是向沙陀,每次都約以土地人民,為唐所有,子女玉帛,盡歸客兵,臣看吳三桂的借兵之說,是循古例。”

第148節:3 借兵(3)

多爾袞一聽,連連點頭說:“既然古已有之,當然可以搬用。他與我朝為敵多年,一時拉不下面子,找個藉口,可以理解,再說,大清建國之初,與明朝本不乏交往,只因明帝以強凌弱,處事不公,才有以後的戰事,總而言之,守望相助,乃春秋大義,就如鄰家失火,能因這個鄰居有過對不起我們的地方,就見危不救嗎?孤看這事完全可以答應他,一旦進入關內,我們就打出為崇禎報仇的旗號。不過,代人平亂,乃是仁義之師,仁義之師就要有仁義之師的樣子,燒殺搶掠,切不可有,更不能殺害無辜。”

多爾袞說著,便再一次強調紀律,一條條,一款款,甚至連馬踏青苗,都視為非法,違犯者,殺無赦。

直說得麾下將士無不凜然……

眾人告辭後,只有阿濟格和多鐸還不肯離開。多爾袞知他們有話要說,於是揮手讓侍衛退下,然後扯他們一同坐在行軍床上,說:

“看來,你們還有未盡之言?”

阿濟格望著多爾袞,口氣很衝地說:“十四弟,當初我父皇努爾哈赤以七大恨伐明,為的是什麼?可惜寧遠城下,一戰失利,父皇抱恨而終;這以後,我皇兄皇太極又四次伐明,皆因這山海關未能克服,致使我軍不能暢行其志,眼下所幸明國內亂,我們得以入關,這正是實現父兄遺願、出一口惡氣的時候了,寧遠、山海關軍民,歷年與我們為敵,就是崇禎令他們西撤,還要跟著吳三桂一道往關內走,我們還憐惜他們幹什麼?吳三桂已經沒有轍了,我們拿下山海關已是順手牽羊,容易得很了,你為什麼還要上這個吳三桂的當,同意什麼借兵呢?”

面對氣勢洶洶發問的阿濟格,多爾袞不由想起他出發前那“撈一把”之說,不由微微一笑——自去年皇太極病逝,到眼下自己出任攝政王,大權獨攬,眼前兩個兄弟是出了死力的,若入關爭天下,他們可是自己的左右臂膀,多鐸能事事聽從自己的主張,小心謹慎,阿濟格卻仗著輩份大,凡事有些大大咧咧,自作主張,眼下若不乘機說服這個十二哥,不但臂助無人,有時還會礙手礙腳。想到此,不由把心窩子裡的話也掏出來了,說:

“十二哥,你說得好,吳三桂確實沒轍了才來投我,就如喪家之犬,是在搖尾乞憐。我們可以從心底看不起這喪家之犬,但卻不能不用他。且不說山海關為咽喉之地,位置重要,就說這借兵二字,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他就是投降了,我們對外也仍不妨說是應借而來,因為沒有這一借,我們成了不速之客;有了這一借,我們便成了能急人大難的仁義之師,‘名正言順’四字,便為我穩佔,眼下這四字於入關奪天下的大清,真是太重要了。因為在中原讀書人心中,我們是夷狄,孔夫子的教導是嚴夷夏之大防,所以,在他們看來,明朝亡於流寇,只是改朝換代;而由夷人來入主中華,便是亡國滅種,到那時,他們拚了一死與我們糾纏,血流漂杵也在所不惜,滿人才多少,漢人有多少,我們何時能臣服他們?所以出兵前,能打出名正言順的旗幟,是再好不過的了。這些日子,我一直為此耿耿於懷,不耽心打不過流寇,就耽心這名份不正,孔夫子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所以,這‘借兵’二字,可抵十萬大兵。”

多鐸一聽,不由佩服地點頭,並回頭對阿濟格說:“十二哥,十四哥這一安排,真是站得高,看得遠,你說父皇以七大恨伐明是為什麼,你說皇兄四次伐明是為什麼?真是隻為了撈一把嗎,我們為什麼不想遠些呢?”

阿濟格卻不以為然地癟嘴一笑,他不理睬多鐸,卻對多爾袞說:“十四弟,你怎麼開口就離不開孔夫子呢,這個孔夫子有什麼能耐,他帶過多少兵,打過哪些硬仗,就值得你開口閉口都離不開他?”

一聽這麼沒有常識的問題從阿濟格口中出來,多爾袞不由喟嘆不已,說也難怪,可憐的阿濟格,雖拗不過父命,勉強拿起過漢文書,但他至今不但《四書》讀不斷句,且連字也認不全,能知道什麼孔夫子、孟夫子?想到此,多爾袞只好用責備的口吻說:

第149節:4 決計討吳(1)

“十二哥,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