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期貨(他們剛剛開始環境改造)平衡南美農作物價格;政治上則區別對待,以暫時讓步分化南美三國,導致其始終沒有統一的立場。

這種兩面三刀的手段一直持續到非洲農業走上正軌以及《大西洋-大洋洲自由貿易協定(atlantic-oceania-free-trade-agreement)》正式生效,之後南美的玉米大豆價格只服從於倫敦期貨交易所的需要。

在隨後的ce40年代,南美成為"世界國家"的努力最終被**的國內政治和來自北方的重重製裁擊敗,5億南美人民又一次背上鉅額負債。作為償還欠款的一部分,北美的能源巨頭可以在巴西平原上展開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玉米和大豆價格從此交給由白宮和華爾街來商定……

***

歷史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曾驅使羊吃人。在未來,科技的發展或許也能玉米相同的能力──"非洲共同體"的土地上,每年都要重複這樣一副滑稽場景:

農業園區裡盡是長勢良好的高杆玉米和低矮大豆,黃燦燦或圓鼓鼓的顆粒似乎令人垂涎欲滴…而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7億人民中,有一半必須依靠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才能勉強過話──因為該國80%的適耕土地上種植著飽含過量油脂、無法食用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尚不知是否對土壤也有副作用~),並且它們都不屬於非洲人民。

根據ce10年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and-agriculture-anization,fao)會議上達成的共識──與中東沙漠和中亞的半荒漠化丘陵相比,把非洲改造成又一個世界糧倉(油箱?)才是更加現實和經濟的方案。

貧窮的非洲共同體當然拿不出這樣一筆鉅款…

值此緊要關頭,還是"善良"的歐美資本家們挺身而出,大力響應聯合國的號召。他們爭先恐後地湧入曾經避之不及的"黑非洲",簽下大量環境改造與土地租讓捆綁的"雙贏"協議──考慮到環保和發展農業都是需要長遠規劃的事業,這些合同的有效期都在50至99年之間……

***

就在"非洲"的身邊,領導1。5億人民進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南非統一機構"理應得到足夠的尊敬:

她一直謹慎而合理地運用前"南非共和國(republic-of-south-africa)"的軟硬實力,緩慢但可控(!)地擴充套件自己的影響力,所以才能從世界銀行(the-world-bank)──而不是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得該組織成立以來發放的最大數額貸款…

同樣立志成為新能源出口國家,主權完整、政治穩定的南非就可以從容將土地分為"轉基因燃料作物地區"和"糧食作物區",即使挑剔的美歐也無話可說。

ce30年開始,"兩個聯邦(double-federation)"都視南非為"非洲民主的典範"並競相拉攏──歐洲要鞏固印度洋海權,進一步控制非洲共同體,因此南非以極小代價加入維多利亞宇宙港的建設,一躍成為航天俱樂部成員;大西洋聯邦則開放高科技出口限制,並承認了其在東南大西洋的海權地位…

***

土地面積又一次成為決定國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東亞共和國始終被糧食自給和燃料增產的矛盾困擾──普遍現代化意味著更大的能源(燃料)消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對土地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再加上與"兩個聯邦"的對峙以及開發太空的衝動……

即使只比較本土,10億人的東亞也是三大國裡最擁擠、耕地面積最少的。可是,大西洋聯邦還控制著南美,並與歐亞聯邦分享了"非洲",由此拉開的差距令人不甘且憤怒──東亞的人均玉米大豆消耗量,僅為4億聯邦公民的1/10、7億歐洲人(它在亞洲的2億居民不在此計算之列)的1/4!

多少值得欣慰的是,東亞是全球第一核電大國,大力推廣節能運動也使她能夠將更多的燃料集中到航空和航天工業上去。

(可由於人口基數大,東亞人均發電量仍然只有大西洋的1/2,歐洲的80%。)

***

但人口就不是了:

即使頂著巴基斯坦恐怖分子的不斷襲擊,印度還是貢獻了"赤道聯合"多達3/4的新生兒。ce55年,赤道人口一舉突破15億…

天啊,人們不禁捫心自問──誰來養活印度?!

主要發達國家(大西洋、歐亞、東亞)終於坐不住了,一致透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