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2 / 4)

小說:史鐵生作品集 作者:淋雨

不會怨天之不予地之不饋,因而不會在怨天尤人中讓恨與淚擁塞住生命以至蠅營狗苟。肉體雖也是過程,但因其不能區分於狗及其他,所以人的過程根本是心路歷程。可光是這樣的“空觀”似仍不夠。目的雖空但必須設定,否則過程將通向何方呢?哪兒也不通向的過程又如何能為過程呢?沒有一個魂牽夢繞的目標,我們如何能激越不已滿懷豪情地追求尋覓呢?無此追求尋覓,精神又靠什麼能獲得輝煌的實現呢?如果我們不信目的為真,我們就會無所希冀至萎靡不振。如果我們不明白目的為空,到頭來我們就難逃絕望,既不能以奮鬥的過程為樂,又不能在面對死亡時不驚不悔。這可真是兩難了。也許我們必得兼而做到這兩點。這讓我想起了神話。在我們聽一個神話或講一個神話的時候,我們既知那是虛構,又全心沉入其中,隨其哀樂而哀樂,伴其喜怒而喜怒,一概認真。也許這就是“佛法非佛法,佛法也”吧。神話非神話,神話也——我們從原始的夢中醒來,天地間無比寂寞,便開始講一個動人的神話給生命灌入神采,千萬個泥捏的小人才真的活脫了,一路走去,認真地奔向那個神話,生命也就獲得了真實的歡愉。就是這樣。但我終不知何以名之,神話人道主義?審美人道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空觀人道主義?不知道。但有一點是清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第二個最糟糕的東西就是僅把人生看成生物過程,僅將人當做社會工具,而未尊重精神的自由權利與實現,極好的人道主義絕不該是這樣的。

說到傳統,也許不該把它理解為源,而應理解為流。譬如老子的原話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以什麼意義在起作用。將其理解為流還有一個好處,即是說它還要發展還要奔流,還要在一個有機的結構中起到作用,而不是把舊有的玩意兒搬出來硬性拼湊在現實中。

以上文字與“學術”二字絕不沾邊,我從來敬畏那兩個字,不敢與之攀親,正在這時來了一位朋友,向我傳達了一位名人的教導:“人一思索,上帝就發笑。”我想就把我這篇喃喃自語題為“答自己問”吧,願意刊用,我也很高興,供上帝和人民發笑。

猛地想起一部電視片中的一段解說詞:“有一天,所有被關在籠子裡馴養的野生動物,將遠離人類,重現它們在遠古時代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一天就是野生動物的節日。”我想,那一天也將是人類的節日,人不再想統治這個世界了,而是要與萬物平等和睦地相處,人也不再自制牢籠,精神也將像那歡慶節日的野生動物一樣自由馳騁。譬如說:一隻鼴鼠在地下喃喃自語,一隻蒼鷹在天上哧哧發笑,這都是多麼正常,霸佔真理的暴君已不復存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自言自語(1)

1。說小說無規矩可言也對,說小說還有一些規矩的也對,這看怎麼說了。

世上沒有沒有規矩的東西,沒有規矩的東西就不是東西就什麼都不是,所以沒有。在這個意義上說,小說當然是有一些規矩的。譬如,小說總得用著語言;譬如,小說還不能抄襲(做衣服、打傢俱、製造腳踏車就可以抄襲)。小說不能是新聞報道,新聞報道單純陳述現象,而小說不管運用什麼手法,都主要是提供觀照或反省現象的新角度(新聞報道與新聞體小說之間的差別,剛好可以說明這一點)。小說不能是論文,論文是循著演繹和歸納的邏輯去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小說不是科學,小說是在一個包含了多種資訊和猜想的系統中的直覺或感悟,雖然也可以有思辨但並不指望有精確的結論。在智力的盲點上才有小說之位置,否則它就要讓位於科學(這樣說絕不意味著貶低或排斥科學。但人類不能只有科學,在科學無能為力的地方,要由其他的什麼來安置人的靈魂)。小說也不能是哲學,哲學的物件和目的雖與科學相異,但其方法卻與科學相同,這種方法的侷限決定了哲學要理解“一切存在之全”時的侷限。在超越這侷限的願望中,小說期待著哲理,然而它期待哲理的方法不同於哲學,可能更像禪師講公案時所用的方法,那是在智力走入絕境之時所獲得的方法,那是放棄了智力與功利之時進入的自由與審美的狀態(這讓我想起了很多存在主義大師竟否認存在主義是哲學,他們更熱衷於以小說來體現他們的哲理)。小說還不能是施政綱領、經濟政策、議會提案;小說還不能是英模報告、競選演說、專題座談。還可以舉出一些小說不是什麼的例子,但一時舉不全。總之,小說常常沒有很實用的目的,沒有很確定的結論以及很嚴謹的邏輯。但這不等於說它荒唐無用。和朋友毫無目的毫無顧忌地聊聊天,這有用嗎?倘若消滅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