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從而將〃仁體〃遮蔽。所謂減法就是去蔽。去蔽,也不能象朱子說的〃格物〃一樣,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那樣生也有涯,蔽也無窮,活到老格到老,也難說能否自見仁本體。就象海德格爾說的,去蔽就是造成引進陽光的空隙,形成陽光得以照進來的條件,從而使自身得以顯現,得到澄明。用王陽明的話說,去蔽找到人心的一點靈明,找到〃發竅處〃,這樣就可以〃敞開〃,找到萬物一體的相通處,從而獲至澄明之境。
在王陽明的語境中,人心就是天地萬物本身得以顯現其意義的那個〃發竅處〃,那個引進光明的〃空隙〃,沒有它天地萬物被遮蔽,從而漆黑一團毫無意義。
王陽明的實踐論的核心就是從茫茫蕩蕩甚至昏昏噩噩中剝出一點〃空隙〃來,進入那個〃發竅處〃,然後從發竅處得以窺見世界的真相,仁本體,獲至澄明之境。陽明常用的提法是:識破纏蔽。平日為事物紛孥,找不到自己。這種時候最好是先靜下來,收心守志,〃減去〃聞見習氣加給的纏蔽,把放逐於外的自己的本心打撈回來。用理學家的話說就是〃復性〃,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完成人性的復歸。
纏蔽,就是被異化了。人們都不同程度的生活在異化之中。難受,蓋產生於異化,尤其是尚能感知是在異化,又跳不出異化。王把這叫做:體用分離,知行不一………只是未知。知與不知的分野在於對自己真誠與否。欺心,將永遠處於不知的狀態。明代的性靈文學風行,說明文人日益感到了偶然性在增大,從而命運感加深,越敏感就越傷感,他們透過追求一些情調化的東西來找到自己,確立自己。陽明也曾嘗試過這條路,但他後來,認為這是放著大道不走,走小徑。
即將去南京當尚書的喬白巖來跟他論學。
王說:〃學貴專。〃
喬說:是的。我少年時學下棋,廢寢忘食,不看不聽與棋無關的東西,三年國內無對手,確實是學貴專。
王說:〃學貴精。〃
喬說:確實,我長大以後學文詞,字求句練,現由唐宋而步入漢魏矣。
王說:〃學貴正〃。
喬說:是的,我中年以後好聖人之道,悔學棋藝與文詞,但我無所容心矣,你說該怎麼辦吧?
王說:學棋,學文詞,學道都是學,但學道能至遠大。道是大路,此外都是荊棘小路,很難走得通。只有專於道,才謂之專;精於道,才謂之精。專於棋藝,那叫專於〃溺〃。精於文詞,那叫精於〃僻〃。文藝技能雖從道出,但離道太遠,是末技。必須把意向調到道體本身來,才能做〃惟精惟一〃的實功:“非精則不能以明,非明則不能以成。”最典型的體現了“惟精惟一”哲學的人物是《聊齋》中的情痴形象,精誠石開,改變命運。陽明下面的話是標準的哲學表示式:
一,是天下之大本;精,是天下之大用。
他再接著說的,就變成方法論了:“能通於道,則一通百通矣。”
他從來都認為,〃性,心體也;情,心用也。〃本來應該是體用一源的,但活在纏蔽中的人,卻因體用分離而深深地自相矛盾著,王認為任何人的性體本來都是善良的,但纏蔽的人找不到本性,從而表現為邪僻,而且世風墮落,〃古人戒從惡,今人戒從善;從惡乃同汙,從善翻滋怨;紛紛疾冒興,指責相非訕。〃(《贈別黃宗賢》,全集,725頁)正不壓邪,歪情遮掩了正性,自家找不到自家門。這時,誰來誠心向善誰就成了反潮流的大勇士。他認為黃綰就是這種卓越的勇士,是〃奮身勇厥踐〃的吾黨賢才。黑白本來不難分辨,只因人們著了私心己意,不肯擴然大公,遂是非顛倒,烏七八糟起來。
用釋家的話頭說,就是不論何種掛礙,都是由心不平等,分別得失而起,即不知轉,不知化,遂不能轉不能化矣。雖然沒有譜傳上的證據,但他的《別方叔賢四首》詩證明,他此時又對仙釋二氏之學恢復了興趣,可能是正在為體證本心而在借他山之石:
休論寂寂與惺惺,不妄由來即性情。
笑卻殷勤諸老子,翻從知見覓虛靈。
道本無為只在人,自行自住豈須鄰?
坐中便是天台路,不用漁郎更問津。
混用二氏的語言典故,追求心體的通脫無礙,真夠〃化〃的。然而這也是他從〃久落塵泥惹世情〃中掙脫出來的見識,從染障中超拔出來的心境。然而還只是辦到〃養真無力常懷靜〃的份上,就是用減法,堅持〃道本無為〃,反對從知見覓虛靈。此時他正補〃小學一段放心工夫〃,練習靜坐,所以有〃坐中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