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中,一開始不好說前任已把事情弄壞,但在私人信件中,多次表示從前張皇太過,後難收拾。現在想以無事處之,已不大可能。只求省減一分,則地方少一分勞擾。他真是知行合一的去親民、去努力追求至善。他反感帝國流行的殺人立功法。
新入閣的桂萼想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作品,便建議陽明以殺鎮瑤族,再攻打交趾。這種政治上的暴發戶最好大喜功,只要能染紅頂子「這個詞兒是清朝的,但這種事情已自古而然」又不用自己的血,便越紅越好。這是陽明深惡痛絕的。他不會按照這種人的意志行事。因此而得罪了新貴。這個曾起用陽明的權臣,最後因此而同意、唆使皇帝把立了大功的陽明捺下去。他給方獻夫的信中早就預知必然如此---我深知這個和平方略必然大逆喜事者之心,“然欲殺數千無罪之人,以求成一將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
陽明一面會議、處理眼前的問題,一面向朝廷彙報。算是邊斬邊奏。他是為了保護百姓,他們已經在戰火中輾轉了兩年了。朝廷又新任命他為兩廣巡撫,他有了處置當地事務的專權。時間已到了次年春的正月,他手裡有當初姚鏌調來的湖南兵兩萬多,他又有剿匪平叛的威名,當他靠近田州時,岑猛的餘部盧蘇、王受很害怕。陽明有諸葛亮以夷制夷的思路,便派人去勸他們投降。當時有謠言說陽明象別的官員一樣在等著受賄。他們不敢來。但他們見陽明遣散官軍,似乎沒有進剿他們的意思,他們又放了心。陽明又派人去,說明只是為了給他們開“更生之路”,並起誓無欺。要求他們率眾掃境,歸命南寧城下,分屯四營。發給他們歸順牌,等候正式受降。這些土兵都有了更生的希望,“皆羅拜踴躍,歡聲雷動”。
盧蘇、王受都不是好對付的主兒,他們說:“王公素多詐,恐怕要騙我們。”提出要帶重兵衛護,並把軍門的哨兵都換成田州人。陽明都答應。他們果然重兵衛護著前來南寧軍門。
陽明當眾宣佈:朝廷既然招撫你們,就不失信。但是你們擾害一方,牽動三省,若不懲罰,何以洩軍民之憤?於是將盧蘇、王受各杖一百--讓他們穿著盔甲接受了這一百殺威棒,以顯示王法的威嚴。
眾皆悅服。陽明然後跟著他們到他們的軍營,撫定軍心。那一萬七千多人「《明史》說七萬人」,歡呼雀躍,向陽明表示願意殺賊立功贖罪。陽明說之所以招撫你們,就是為了讓你們活下去,怎麼忍心再把你們投入到刀兵戰場?你們逃串日久,趕快回家去吧。至於其他土匪,軍門自有辦法,以後再調發你們。
他們感動不已,流淚歡呼。
於是,這場折騰了兩年的民族糾紛,就這樣春風化雨地解決了。不折一矢,不殺一人,全活了數萬生靈。陽明自己也認為比大禹徵苗還漂亮。一面向朝廷奏凱,一面勒石刻碑紀念。
他向朝廷建議:把田州劃開,別立一州;以岑猛次子岑邦相為吏目,等有功後再提為知州。在舊田州置十九巡檢司,讓盧蘇、王受分別負責,都歸流官知府管轄。朝廷同意對岑、盧等人的安排,別的等相關各部複查研究以後再說。
3.煮沙為鹽
假若陽明一直在此經營,不會出現後來的反覆,也不會有陽明寄託不終的歷史遺憾。在他離開廣西之前,所有問題都處理得相當漂亮。
當地土目也真心服他,既懾於他的威名,也贊成他的舉措。他也真心既為百姓好又給朝廷辦事。他認為二者是一致的,只有民安才算國定,只有民富才算國強。他那“無”的智慧告訴他天下本來沒有對立的事務,只是人們非要把它們對立起來。譬如姚鏌非要硬打,“輕於討賊,重於受降;信於請兵,疑於對壘。「岑」猛既冤死而不白,鏌亦功名不終。猛負國恩而身殛,鏌貪軍功而官奪。”「古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誅岑猛》」結果是分則兩傷。現在是合則兩美。他充分承認當地少數民族的特點,再三向朝廷強調不能一味用漢法統治他們,他迷信風俗統治,強調教化的力量,若假以時日,他也許能摸索出一套最佳化的與少數民族共同管理的好辦法來,從而深入解決異族與漢族這個大一統帝國的大矛盾。
但是,朝廷想讓他在此頂住,總督軍務、巡撫地方,看上去是重用,其實是排斥,還是等於用牛刀宰雞。他並不開心,再說他的身體也真不適應這裡的氣候,若是現在把他發配出來,他也就悟不了什麼道了。若是現在讓他到朝廷裡當個大學士什麼的,他還有興趣,從而有精神幹下去。儘管論官節也差不多了。南京兵部尚書也是尚書呀,如果得勢,入閣順理成章,不得勢則一切均無從談起。他是得勢不得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