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2 / 4)

小說:王陽明大傳 作者:你妹找1

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面目,只是良知更莫疑。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重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3.家庭難題

關於他的家庭生活始終是隻見天倫--父子,而沒有人倫--夫妻的生活內容。這是不對頭的,但業無可如何。正路的資料相當少,間或有些雜撰的記載也多不可信。今年,他五十四歲了,跟著他耽驚受怕的諸夫人駕鶴西遊了。她是乎一直住在老家山陰,這也是常有的現象,因為有公婆,媳婦的主要責任就是侍候老人。陽明在外面沒有什麼合法不合法的外室,否則早有孩子了。用封建的觀點說,諸氏很不合格、很不稱職,到死前也沒給王家生出個後代。但是王陽明對她很好,她母親過生日,他還讓人畫蕃桃,自己配上詩,題序上表示平日不能盡孝的歉意。要說是諸不育吧,守仁弟兄四個在守仁四十四歲時,還都沒生孩子。若說是王的問題罷,諸氏死後,續娶了張氏,就在他五十五歲時,即嘉靖五年,生了一個兒子。

他四十四時,因為沒有兒子,而且諸氏也沒可能生產了,遂由龍山公作主,過繼了守仁堂弟守信的兒子,名正憲,字仲肅,過繼時已經八歲。陽明常年在外,便委託他的學生給正憲當家教,但這個兒子沒找到自己的良知,不但一直沒有什麼出息,也沒有與他弟弟,陽明的親生兒子處理好關係。陽明死前已有防備,他死後,他的學生在“太夫人”即陽明的繼母的主持下,立即給他們分了家。

在正德十六年,因陽明平贛南土匪的功勞,賞賜了正憲一個錦衣衛副千戶,實授百戶。賞賜的過程極為彆扭,王辭了一下,事實上也沒馬上落實。折騰了好幾次,一會兒說已提撥了陽明,還賞銀四十兩,就算了。有的人說賞不酬功,再為之爭取。最後才在正德十六年落實了。還讓正憲去錦衣衛赴任。最後,正憲也就是靠這個過著貴族後裔的生活。尤其是在隆慶年間,重新評價、嘉獎陽明時,他子以父貴,風光了一氣。

陽明對正憲一直很好,他在江西戎馬倥匆之際,寫給紹興學生的信,總是讓他們教導小兒如何如何。他還給正憲編過三字兒歌,讓他明大道。在陽明生子前,還給正憲寫了一個扇面,說你自去年冬春以來,很知道學習了,我怎麼不高興呢?但瞭解那些文字不是根本的,若只顧枝葉不植根本,“暫榮終必瘁。植根可如何?願汝且立志!”

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心學無秘密,陽明教人教子,都是那幾句話;心學似文學,無法家傳,正憲沒立了乃父之志,於是「象諸葛亮擔心他外甥那樣」冥然入乎凡庸下流。不能說才幹不如乃父--因為王學是立志一元論,才幹不高,是因為志氣不大,沒成了聖是你不想成。---但是沒成了雄,就並不單是你想不想的問題了。所以陽明反對功利主義的英雄,說他們的機詐將世界拖入惡魔亂舞的泥沼之中。王陽明毫不慚愧的認為他自己所奉行的是革命功利主義。

正憲這一支,因是過繼而不了了之。

陽明晚年得子,大喜,給兒子起名叫正聰,是希望兒子得到天賦的睿智--良知。他知道聰明與否是很重要的,但必須“正”,他多次說過不正的聰明更壞事。正字是這一輩的排行,不由陽明選擇,聰字是陽明選的,完全體現了他的要求。他雖然不是正因為聰明才走到這一步,但是如果他不聰明卻絕對走不到這地步。

王家是當地的望族,得子是王門大事,各種形式的祝賀,是正常的,讓陽明分外高興的是同鄉先達有兩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前來獻詩祝福,陽明寫了題目很長的詩欣然作答,喜氣洋洋,喜形於色,什麼“攜抱且堪娛老況,長成或可望書香。”他自然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繩祖武”」,他還希望接著生--“還見吾家第幾郎?”

但是,次年,他就出徵廣西,並死在了歸途,撇下孤兒寡母。這個孤兒才剛剛三虛歲。陽明實在是放心不下這個小命根子。他也深知家族內部的矛盾,也預感到他們孤立難堪的處境。這時他便不相信人人有良知了,他需要做出制度性的料理,委託他的學生回來分了家,並讓學生每年輪取兩人來照看他,嚴正宣告“諸叔侄不得參擾”「《同門輪年撫孤題單》」。他若是沒有這麼多學生,而且是信徒式的學生,那他的身後事可就慘不忍睹了。很可能陽明這點骨血很難活下來。當時,“家釁已萌”,不知是誰之過,反正差不多將正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