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3 / 4)

練習摔跤,有很多功法,現在練得最多的一個是蹲著走,練腿力,一個是擰千斤棒。

擰千斤棒是外家沉勁十分典型的練法,就是用一根比茶杯口略細一點的圓棍子,中間穿個孔,用根繩子穿過,再吊上幾塊磚頭,然後就擰棒子,把磚頭絞上來,再慢慢放下去。磚頭沒多少份量,但是絞上個幾回合,就知道何為“千斤”了,那一種累,不是意志堅定就可以堅持的,能絞多少圈,是功力決定的。

功力與力量不一樣,力量,搬石挑擔的死力,而功力則是長期對功夫的修煉而累積得來的特殊功勁。所以,武術界總說:“見過以小勝大的,沒見過以弱勝強的。”在武術中,只要是真正光明正大的交手,那就得看雙方的修行程度,沒有半點僥倖可言。

本事只一尺,多進一寸也難。

中國式摔跤的招數,界內人都說是“大絆子三十六,小絆子賽牛毛。”大致意思是說,經典的摔法式子有三十六,那麼根據各人的自身性格與經驗由這些經典摔法中引申出來的無數招式。

所以說,世界上沒有經典的功夫,每一門功夫產生後,那都是一個母體,只會成全出經典的人。功夫,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公平的。

蒙古跤重力量,中國跤重跤感且講究功力。功力,磨出來的,跤感,要看各自的靈性。摔跤的時候,用手搶抓對手的衣領(摔跤中稱為大領),還有袖口(摔跤中稱小袖)與腰帶等,叫做搶把。抓到後就得憑各自的跤感與技術和功力將對方摔倒。

這東西,不光練身子,更練心機。這心機可以探求對手下一步的動作,以求得儘量借力打力,所以兩個人摔跤,功力相當的話,那麼心機深的那一個,往往氣定神閒,還沒把心機練好的那個人,往往氣喘吁吁。

說到借力打力,所有人都會想起一門拳法,這門拳法實在是太有名了,那就是太極拳。

太極分門別類的很多種,不少人問我練的拿一門太極,我總是斥到:“太極就是太極,什麼這門那門的。”

真正的太極,不是人們看到的陰陽魚,而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圈,無邊無極,無始無終,陰陽魚的那叫陰陽圖。

太極無懈可擊的拳理,自道中來。《道德經》有云:“名可名,非常名。”一個事物只要被強行冠上一個名字,那麼這個事物就不再是永恆的了。

所謂的陳式太極,孫式太極等,這前面冠上的姓氏,只能代表創拳始祖的姓氏,而絕對不是代表子孫後代的姓氏!

太極,本不屬於任何人,沒有任何固定的理論。但是卻偏偏有人愛問各個太極流派的差別,可笑也。如果這姓氏前墜,是這各個流派的創拳祖師的口中出來的,那麼我想,他們在創出自己的風格後,一定有很多人日夜不停的問他們:“你這是哪一門拳?”不勝其煩之後,他們只好哈哈大笑道:“此乃孫(或陳或吳或馬……)式太極!”一句玩笑話,就晃點了急功近利的後人,他日我若有成,胡亂來一段,說不定也會被後人冠上個某某式的說法。

不走過十萬八千里路,真經到了手也讀不懂。學習太極,除了必須拋開那些汙染了太極的三毒與愚昧外,也得放開懷抱,接納各種好的武術。要知道,萬物也套不出太極圈,我們所有的見識,能組成一個太極,但是並不是我們盯著太極圖看,就能看出天下萬物的。

最後一個餅吃不飽,哪朝哪代的宗師,都不止是鑽在自己一門的拳眼兒裡。我的師父,他吃的最後一個餅是太極,成就出他現在這種傳說中才有的功夫。我曾經問師父,我什麼時候才能學習你的太極?師父說用不著學,讓我把形意練好,再練練八卦轉掌,太極就差不多自己出來了。在這期間紮根基的功夫,師父讓我把無極樁功、教門彈腿、劈掛掌、易筋經、洗髓經合練,把全身的勁道都改了,把身體變成了適合練內家拳的身體,才讓我開始練習形意,後來形意有點樣子了,也會偶爾讓我轉轉八卦,直到有一天,師父一招手,說:“看你這幾天有點按捺不住了,來,我跟你玩玩。”於是乎,我被師父隨手丟來甩去的打了一頓,師父告訴我,他用的是太極,很奇怪,之後我不斷回憶師父打我時侯的場面,手上一琢磨,就真的能用了。

功夫是錢,賺錢難,要學會花可容易了。

上面說得粗,沒仔細,要論太極,我自己是連武當太極十三式都沒學完,因為我老是記不住套路,後來我的太師父讓我除了站樁,就單練雲手一式,一練就是幾個月,後來雙手雖然沒有肌肉,與同輩人推手或者動手,手往上一擱,或打或化或較,都跟一根石柱一樣,讓對手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