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飛日美,南下港臺。一講起名門巨族間的關係網,高牆深院裡的陳年事,就眉飛色舞,口講指畫,滔滔不絕,物我兩忘。現在其完成的《盛宣懷家族》,於查閱參考大量稀見文件之外,更從盛氏家族後人處挖掘許多珍貴的口述和圖片資料,既是對現有盛宣懷及其家族檔案的難得補充,又為我們研究近代上海和近代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熊月之(著名的近代史、上海史學者)
第一章 龍城之望(1)
運河邊最富傳奇的巷子
常州盛氏是江淮一帶的大姓。
據說他們的遠祖,是周文王的兒子郕叔武,至穆王時易郕為盛,於是後代就開始姓盛。後來盛氏又分為南北二宗,南宗從古梁遷至廣陵,宋王朝南渡時又遷到金陵。到了明朝,有個叫盛睿的老祖宗,帶了一支家眷隊伍遷居到了常州,在城西北的龍溪河畔築屋造室,從此在常州紮下了根。久而久之,盛氏子孫枝繁葉茂,族大根深,那地方就成了盛家灣,成了盛氏家族常州一脈的大本營。
常州又稱龍城(還有延陵、毗陵、丹德、武進等古稱),有龍溪河傍城而過。龍溪河近通運河,遠達長江、太湖、東海,兼得襟江帶湖之美和漁米舟楫之利,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譽。然而這個龍城自古並未出過什麼龍子龍孫和天王老子之類,倒是文臣武將、富商巨賈出了不少。到了明清兩代,此地更是商賈如雲,萬舸爭流,物華天寶,南北矚望,惹得康熙帝和乾隆帝各自先後六次大駕光臨。現在被稱作“御碼頭”的地方,至今還樹立著乾隆帝題寫的御碑,共六塊,那是皇帝棄舟上岸之處。
盛氏之所以成為地方大姓,不僅是人多,還在於歷朝歷代出過不少知名的人物。唐朝時有個盛彥師,好讀書,少任俠,唐高祖兵陳汾陽時他為大將。史書上稱他“晉城一役斬李密及王伯當,以功封葛國公,授武衛將軍”,說明他是李唐政權的一員干將。唐貞元年間又有個盛雲鶴,學富五車,是個大知識分子,授翰林院侍講學士,後來當了皇帝的老師。
到了宋朝,盛家出了個盛度,是端拱二年的進士,因治理西部邊疆有功,當上了副宰相。宋宣和年間,盛家又出了個有名的忠臣,名盛俊祥,在朝廷裡當御史(紀律檢查官),南渡後因揭發秦檜篡權誤國,被秦氏所不容,被迫“乞病回鄉”,回鄉後書寫了“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分授給八個兒子,教育後代,不辱門風。
元明兩朝至清代前期,盛氏家族的功名未大顯,但是出了幾位藝術人才——盛懋是山水畫家,盛彧是詩人,盛寅是名醫,盛時泰也是畫家,盛年則是清代著名的圍棋國手。
然而到了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盛家的門風又為之一振。先是盛宣懷的祖父盛隆於嘉慶庚午年中舉,當上了浙江海寧知州,接著他的父親盛康於庚子(1840年)中舉,進而在甲辰(1844年)考中進士,獲得了封建社會的最高學歷,當上了湖北武昌鹽法道(分管食鹽產、運、銷的副省長),成了地方實力派。
盛康任職湖北,對於盛家來說最直接的影響是,這期間李鴻章正奉命攻打太平天國,盛康參與操辦後勤軍務,甚得讚賞,這就為後來他的兒子盛宣懷進入李鴻章的幕府打下了“伏筆”,也為這個家族後來的振興,做好了最重要的人事鋪墊。
盛家兩代人居外做官,俸祿日增,家底漸厚,盛宣懷的父親和叔父就在常州城裡買地造屋,建起了前後九進的深宅大院。在盛宣懷的父親盛康快要告老還鄉的時候,又在蘇州買下一處偌大的舊式園林,精心修整後,作為盛家的別墅和祠堂所在地。這處園林,就是現在號稱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的留園。
數年後盛宣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發跡後也在故鄉大興土木,在常州周線巷建起了前後十一進的大宅院。盛家在常州的兩處豪宅相距不過百米,重簷疊嶂,鉤心鬥角,時人莫不以之為瞻。
第一章 龍城之望(2)
現在常州市嵌著“盛宣懷故居”大理石碑子的地方,叫馬園巷,窄窄的巷道,顯得逼仄而潮溼,其實這只是當年盛宣懷之父盛康造的九進大宅的邊門,正門則開在馬園巷盡頭的一條大馬路上,現在成了常州市人民法院大廈的所在地。而法院門前的那條大馬路,就是古運河邊上的、充滿傳奇故事的青果巷。
盛氏大宅門選址青果巷,可謂佔盡天時地利。
初看青果巷,不過一條五六百米的巷子,然而這可是千里運河邊最出人物的巷子,也可能是全國最“富產”人才的巷子。千百年來,文臣武將不知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