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只需要看到他們想看到的,這位女主角的強大氣場下。一位去過中國並且還會講中文的良心未泯的德**官深深的愛上了她,和她一起並且為她的聖母行為提供了一切便利。與此同時,他的陰險毒辣的黨衛軍好基友因為友情或多或少地對女主角設定了種種障礙——也許是出於好心,也許是出於惡意,但是可以看出來,他對他的國防軍戰友的基情讓他在面對女主角的時候採取了剋制的態度,不然的話她早就被做成肥皂了。
當然。沈正輝同樣在電視劇裡面留下了足夠多的線索讓觀眾們確認這位德國國防軍軍官一樣是一個穿越者,就是瘋丟子在海外發行的小說版本上,直白地說明穿越者身份的描述也被刪掉了,於是歐洲的觀眾們就會誤以為這是發生在二戰中的真實的故事,這位女士的運氣就好像是那個好運的猶太人。沈正輝自己都要忘掉這部電影的名字了,他在先是逃亡到蘇聯,衛國戰爭後他被德國人俘虜,於是冒充日耳曼人充當德軍的俄語翻譯,剛好他充當翻譯得時候,德軍捕獲了斯大林的兒子,然後他被德軍徵召入伍,想在戰場上向蘇軍投降,結果衝到蘇軍的陣地上,蘇軍反而向他投降了,他在戰場上立功之後最終居然在德國本土迎來了解放的蘇聯軍隊。這樣的一生簡直是傳奇,而親愛的秦恬小姐也同樣不遜色地擁有主角光環,最終居然和德**官在一起了。就這點上來說,她比《廣島之戀》裡面的法國女人幸運多了,居然沒有被剪成光頭。
國防軍和黨衛軍的軍官自然是顏值至上的美男子,能夠吸引足夠多的女觀眾尖叫,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沈正輝在拍攝的時候按照小說的設定儘量真實地還原德軍的殘酷和佔領地人民的反抗和其慘痛的遭遇——這正是瘋丟子的小說裡面最吸引人心——最吸引歐洲觀眾的部分,波蘭人民自己看到他們的前輩被一個個地吊死在華沙的廣場,大學的教授和學生慷慨地面對死亡。沈正輝沒有選擇刻意地煽情,他處理這些鏡頭甚至有些冷酷,犧牲者的慷慨大義和言語上的愛國主義都用生命和死亡來表現了,歐洲的小清新們在面對這種鏡頭的時候所受到的震撼一點也不亞於他們看到阿凡達,雖然震撼的內容是不同的。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看看待本國人民,然後本國人民再站在這個外國人的視角再來理解本國人民。這種過了一層的感覺,反而讓人傾注了更多的情感。這就好像中國人從埃德加。斯洛、史沫特萊、又或者是傑克。貝爾登那裡不僅僅收穫了外國人對於自己民族的印象,還收穫了外國人對於我們民族的情感。這種情感,遠遠勝過了那些自玩自high的神劇。特別是在沈正輝嚴格的視覺水平的控制下,這些冷峻的鏡頭往往比大聲喊叫和廝殺更加刺激當地人的民族主義情緒。
所有的表演都是內斂、沉重、嚴肅的,此時的瑪麗蘇不是某種帶入的情緒的滿足,而僅僅是提供了一個視覺介面,讓所有人透過這個過濾鏡去感受濃縮的情緒。小人物在歷史的車輪錢所表現出來的彷徨、傷感、堅持和掙扎,只是籠罩著主角光環的主人公的情感的材料而已。
當然。即便是這樣高水準的影視水平和效果,如果一開始在情感上不能影響到觀眾的話,那也不過是一部殘酷和殘忍的戰爭片罷了。但是歐洲的小清新們顯然吃這一套,肖邦的音樂響徹波蘭的時候,不僅僅是波蘭人,就是在觀看電視劇的英國人、法國人、捷克人也有某種感同身受的情緒。甚至是德國人。當代的德國人也會為二戰時期的德國人而感到慚愧,國防軍軍官就好像照亮他們心靈的燈塔一樣,他們看這部電視劇的反面角色,就好像是在看不相干的人一樣,所有的觀眾都沉浸在這樣一個巨大歷史背景的故事之中,將自己的情緒投影到了女主角的身上,或者這樣說,作為外國人的女主角將她的悲憫和善良投射到了所有觀看電視劇的觀眾的身上,讓他們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的昇華。
即便是認人臉盲的白種人。也在腦海中深深地烙印了陳薇的身影。而除了那些慷慨赴死,反抗德國人的義士之外,用愛在這樣殘酷環境下,溫暖保護那些慘遭屠戮的猶太人的法國老太太、女人,投降的法國警察這些角色,也引起了觀眾們在感情上的共鳴。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觀眾們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種在宏大背景下的個人情感的宣洩,他們平常的同情心向來得不到宣洩。於是不得不加諸於非洲、中東的難民,貓。狗的身上,他們愛遠方的人,而不願意愛鄰人。但是距離自己七十多年的同胞,顯然比在空間距離遙遠的異教徒更能夠讓他們傾注同情的目光和淚水,更不要說在國家滅亡的背景之下,有一種毀滅的美感。
於是。在歐洲、在美國,在猶太人觀眾中,《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