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前正面臨著內部最嚴峻的改革形勢,中國的經濟沙皇正大刀闊斧地對中國的經濟體制和市場體制進行改革,整個改革過程十分陣痛,造成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而在外部,美國對於中國可以說是步步緊逼,從貝爾格萊德大使館事件一直到南海撞機事件,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了美國的下一個目標了,領導人的壓力非常大。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當人們好像剛好在忙於改造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並創造前所未聞的事物時,恰好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
對於中國人來說,馬克思的論斷也同樣適用。即使不願意打仗。也知道這個時候如果態度過於軟弱只會損失更大。對外把握住鬥而不破的鬥爭方式非常困難。與此同時,又要控制住國內的局勢,青年煽動起來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這一點中國政府早已熟知了。
《集結號》就藉著這個契機進入到了領導人的視線。
從某種意義上講。集結號是一部主旋律的戰爭片。領導人自然會這樣考慮:回顧歷史。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可以從中得到某種教訓。《集結號》重現了**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戰鬥景象,一方面申明瞭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另一方面和聯合**的戰爭又表明了這樣一個訊號:當年我尚且不怕你,現在我難道就怕你了嗎?
不管是給自己打氣,還是讓自己的群眾出氣,同時向外國傳遞某種微妙的訊號,《集結號》都是一個好的選擇,它本身不涉及到某種硬性的表態,只是某種精神上的意志的傳遞。
當然,也有領導認為這種宣揚也許會造成某種誤解,形成火上澆油。不過最高領導顯然有其他的心思:我們本身軍隊方面就在宣傳這部片子,如果突然之間偃旗息鼓,倒是顯得我們真的膽怯了,所以不僅要保持宣傳,還要加大宣傳的力度,以表明我們的基本態度,這也算是對於老百姓有一個交代。
於是原本自發的集體觀影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命令列為,從上到下檔案發了出來,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變成了名目。這部過於血腥暴力的戰爭片居然也堂而皇之地成為了廣大中小學生的必看電影。
與此同時,《集結號》本身的宣傳和撞機事件的發酵,讓更多的人同時被兩件事情所吸引,進而產生了某種聯絡。平京的的哥開始說起了新段子,中央為了表示對美不屈服的決心,決定大力宣傳推廣《集結號》,向美國表示當年在朝鮮就不怕你,現在也不怕你。絡繹不絕的集體觀影就是明證。
不過《集結號》絢麗的場景,平實化的風格,劇情的張力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印象深刻,那大場面即使是經常觀看戰爭片的老觀眾也不得不承認,這部片子比以往的戰爭片刺激多了,子彈和爆炸的真實感直追好萊塢大片,整個片子的戰鬥鏡頭看得人緊張不已,尿憋了多久都不知道。也因此,《集結號(上)》的口碑迅速流傳開來,而《集結號(下)》一個月後的上映時間讓看過上集的人有些心癢難搔的感覺,下集主要是抗美援朝,在當下的情況下,這部電影就是所有人情緒的一種宣洩方式。
沈正輝略帶驚訝地看著票房資料,第一週兩千萬人民幣,這是因為放映的城市和影院還太少,只集中在首都和浦海等地的緣故;第二週,撞機事件使得票房迎來了一個大的爆發,票房一躍達到了四千兩百萬;第三週,複製陸續送到一般的城市,票房繼續高升,達到了五千四百萬,眼看票房如此火爆,絕對不可能上映一個月下畫。上集很快就要面對下集和自己強票房的情況了。
果然第四周票房繼續保持著相當的高度,依然達到了五千一百萬,這個時候保利和中影都有些猶豫,是不是推遲下集的上映。沈正輝倒是堅決反對,這個時候就應該趁熱打鐵才對,畢竟這股熱潮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消散掉了。
討論之後,大家還是決定繼續保持原來的上映時間,畢竟是已經定好的事情,改合同也很麻煩。
於是到了四月底五月初的時候,《集結號(下)》也上映了。
實際上《集結號(下)》受到了比《集結號(上)》更多的歡迎,上集的內容還主要集中在內站上,到了下集的時候,主要表現的是抗美援朝的戰鬥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