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巧妙,不但可以讓對方接受有些中國人吃狗肉這個事實,反而可以給對方上一堂生動的文化差異課。
我們試圖把“愛情實驗”的最後結尾“復活”,重新設計一個新的場景如下:
Maite問道:“你們真的吃狗肉?”
小銘答到:“是的,我們吃啊,非常美味啊!”
“可是狗是我們的朋友!”Maite的語氣明顯變冷。
小銘想了想,問Maite:“你吃過牛肉嗎?”
“那當然吃過。”Maite有些意外地看了看小銘。
“你知道嗎,在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地區,牛被當作家庭的一員。另外,在印度,牛被當作神加以頂禮膜拜。所以,這些地方的人對於別人吃牛肉和你們對於別人吃狗肉一樣難以接受。還有,《聖經》上說動物是沒有靈魂的,它們是上帝創造出來滿足人的需求的。那麼,素食主義者的存在是不是有悖上帝的意旨?
“今天既然已經談到吃狗肉這個話題,我其實非常想聽聽你的看法,因為我一直想和不同文化、不同習慣的人來討論‘飲食中的禁忌’這個可能有些敏感的話題。比如,你能不能直率地告訴我,在你看來狗和牛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同樣是動物,你認為牛可以吃,而狗就不能吃?當你得知一個人吃狗肉時你內心是怎麼想的?你也猜測一下印度人或部分中國人,當他們得知你們吃牛肉時,他們又會怎麼想?你是否覺得素食主義者更有資格譴責我們這些肉食者——你和我、也許這裡的所有人?”
接下來小銘可以根據Maite的不同回答再作處理,但是不管怎樣Maite的反應都不會像上面那樣表現出冷淡,因為小銘首先對Maite的感受表示了理解,同時也更為重要的是,小銘讓Maite先後從其他人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讓Maite能夠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