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業一樣檢查我的日記,在日記中我甚至不敢講真話。記得在小學時的一次期末考試前,我在日記中寫了這麼一段話:“明天就要考試了,可我一點兒也不害怕,考試算老幾?不就是老師發張卷子做嘛。“其實寫這些話只是為了討好媽媽。說實話,我真的怕考試,每次都怕。那時我想,小孩子的心是多麼可憐啊……想到小時候被強迫去做的許多事,我搞不明白。大人們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難道不希望我們快樂地生活嗎?
……
當然,對我而言,去英國讀研究生就是一個絕好的看世界的機會。只是大學四年之後,在我身體裡滋生出來一種渴望自我、嚮往自由的情緒。那種情緒不時質問著我:出國留學是唯一的出路嗎?這是一條可以達到光輝彼岸的必由之路嗎?人生原本是可以有許多種可能性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活法。
所以,我打消了去英國讀書的念頭,我要和小德一起去浪跡天涯……
一個與生命抗爭了21年的女孩,最終以浪跡天涯結束了她長達20年的抗爭並開始了她的新的生命里程。此刻,我相信於苗的母親一定是懷著一種悲傷的情懷而在默默地流淚。因為她的女兒沒有履行她們之間那份只有一方簽字的人生合同。在中國,一個長者的最大悲哀莫過於一位小輩對他精神意志的背離。因為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長者對小輩之一切的越俎代庖,甚至包括小輩生活的一切細節比如檢視日記、小輩的學習、小輩的高考、小輩的愛好、小輩的感情、小輩的工作、小輩的前途、小輩的婚姻、當然也包括小輩的興趣……我想,這種現象只有我們人類才會有的,而中國人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餘秋雨先生在他的《文明的碎片》一書中這樣寫道:
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把並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文明的傷心處,不在於與矇昧和野蠻的搏鬥中傷痕累累,而在於把矇昧錯看成文明。
在法西斯屠殺無辜平民的現場,一個母親高舉著嬰兒喊道:“他還是個孩子!”然而喊聲換來的是笑聲和槍聲。她原以為還有一個在人性邊界上的最後前提,事實上這裡已沒有這個前提。
眼下,當我們把一個個幼小的生命關在成人的牢籠裡並按照成人的意志在“教育”他們的時候,我們有多少母親雙手高舉起他們的孩子在喊道“他還是個孩子!”可怕的是,我們幾乎沒有人在喊。我們都在自以為是的把一種矇昧錯看成了文明。我們都在用一種所謂的文明在持續剝奪著一個幼小生命本應有的快樂。更可怕的是,當我們有人在高喊“他還是個孩子”時,換來的卻是應試教育那雙虎視眈眈的眼睛以及每個人必須起跑的發令槍聲。我們原來以為孩子在人性的邊界上應該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我們應該讓他們擁有屬於他們這個年紀應有的興趣和遊戲規則,因為人生的每一個腳步都有其不同的軌跡,而正是這不同的軌跡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金光大道。不管它通向何方,都同樣精彩——通向科學是一種精彩;通向人文也是一種精彩;通向藝術是一種精彩;通向技工也是一種精彩;通向律師是一種精彩;通向環保同樣是一種精彩……為什麼成功就一定要出人頭地?誰規定的?為什麼成功就必須要榮華富貴?誰下令的?真正的成功從來就是自我生命的一種驗證,管別人什麼事?我成功不成功管你什麼事?為什麼要讓別人來認定我是否成功?我思故我在,我興趣所在就是我的最大成功!
一個叫陳曉蔚的天才少年,曾經是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的高才生,由於她優異的學習成績,於是她取得了去美國讀博士後的機會同時又得到了一大筆科研經費。要知道,這是多少家長夢寐以求的願望,也是多少學子朝思暮想的榮耀。然而,陳曉蔚卻出人意料地放棄了。她不管誰同意不同意,她義無反顧地放棄了這一讓多少人口水井噴的機會。最後誰也不會想到她最終選擇了做一個普通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為什麼?因為她從來就沒有喜歡過化學,她之所以一路化學到博士,都是由一些他者來為她指定的。也就是說,她被剝奪了二十年的興趣生命,同時也過著二十年的“非人”生活。因此,當她有一天終於能夠成為自己主人的時候,她就自我放飛了。她選擇了她的興趣所在…電視節目主持人。這就是陳曉蔚的成功,一個只屬於她自己的真正的成功!
於是,一大群自作多情的他者在為她扼腕痛惜;
於是,多少年的化學教育資源就這樣被浪費了;
於是,被剝奪的生命興趣終於掙脫了他者意志;
於是,一種真正的成功填滿了心靈的每一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