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用得上的代步工具,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從尋常的玩笑中看出了不尋常的商機。
能否看到細節的差別,就是認真與不認真的差別,就是有無對事情的結果負責的責任感的差別,它們所導致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一、責任感的普遍缺位(2)
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夠反映一個人深層次的修養。
——汪中求
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1)
我們說“細中見精”,在生活的層面上,細節代表了一種品質。沒有細節,就沒有品質。雖然不能絕對地說人們對細節重視的程度完全與社會生活水平高低成正比,“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自《論語·鄉黨》。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但人們對細節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試想,如果連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都得不到滿足,何敢奢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份生活的精緻!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論”。馬斯洛認為,飢有所食,居有所安,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生活需求,人們在情感上也向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的《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人類的需求層次理論。往安全、愛和自尊,但在人類金字塔式的需求結構中,這些需求只是底層的願望。他指出:“在沒有面包的地方,人類確實只要有麵包就可以活下去。但是假如已經有了充足的麵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