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金劫掠一空的空城,大喜過望的宋徽宗又把童貫封為廣陽郡王。
但好景不長,金兵於公元1125年向南宋發起了進攻。鎮守西北的童貫不思抵抗,急忙回逃。金人不戰而攻下燕山,長驅南下,驚恐不已的宋徽宗強迫其子趙桓就任皇帝位,是為宋欽宗。做了太上皇的徽宗南下逃命。被徽宗任命為東京留守的童貫惜命第一,率領臨時招募的幾萬人的“勝捷軍”南下追趕太上皇。童貫的亡國行徑,引起了人們的強烈義憤。以太學生陳東為首的諫官、御史、國人,紛紛上書彈劾童貫等人的罪惡行徑。面對公憤,也為了自己的利益,欽宗下詔公佈了童貫禍國殃民的十大罪狀。最後,惡貫滿盈的童貫終被處死。不久,金兵攻下開封,徽、欽二帝被俘,宋滅亡。
歷朝宦禍十例(9)
號稱“隱相”的梁師成也是北宋徽宗時期的著名權閹。他由於稍懂一點書法而得到了徽宗的寵信。荒唐的徽宗讓其代寫詔書,梁師成召集一批人專門模仿徽宗的筆跡,真假難辨。疏於朝政、沉迷於書畫古玩的徽宗正中下懷,梁師成的地位越來越高。許多人為了得到升遷都討好梁師成,甚至權傾一時的宰相蔡京父子也時常有求於他。
梁師成自命清高,以師自居,不少小人或希冀升遷之人都投入其門下。攻遼時的宣撫使譚稹即是出於梁師成的舉薦。正是由於舉薦有功,當滅遼成功後,梁師成進升少保。地位特殊的梁師成狐假虎威,廣收賄賂。如宋時禮部錄取的進士,必須到皇宮複試。殿試時,梁師成每每立於帝側,信口開河。進士們為了能被錄取,不得不重賄於梁師成。每次殿試,都是梁師成發財的良機。
梁師成為了討好宋徽宗,多次製造“祥瑞”,還與權臣相互勾結為自己謀利。徽宗讓位後,梁師成又投靠欽宗,當大多宦官隨徽宗南下時,梁師成認為自己對欽宗有“援立之功”,留在欽宗身邊,寵信日盛。
宋朝的統治已危在旦夕了。大臣李綱等人組成了主戰派,率先對童貫等人發難的太學生陳東等人也伏闕上書,歷數梁師成等宦官的罪行,力主欽宗擒殺梁師成等人,以激發宋人勵精圖治、抵抗外侮的決心。欽宗為了取得朝臣的支援,為了宋室的江山,才同意貶殺梁師成。梁師成旋即被縊死,家產也全部充公。
(6)皇帝的“先生”
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吸取以往歷朝歷代宦官禍國的教訓,在建國之初對宦官作了種種限制,規定不許宦官識字,不許兼任外臣,任職不許超過四品,並在宮門外立一鐵牌,上書“內臣(宦官)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因此,明初對宦官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朱元璋去世後,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繼而從侄子手中奪取了皇位,宦官在其中曾起到不小的作用,因而他對宦官多所任用,宦官的地位也逐漸有所提高。到明宣德年間,宮中正式設定了宦官學校“內書堂”,選一些聰明伶俐的小太監入堂讀書,並派大學士任教。由此,許多宦官能夠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夠通古曉今,擬旨援筆立就。每當皇帝沉湎酒色玩樂之時,皇帝便會讓侍候左右的司禮監太監替他批覆奏章,日久成例,稱為“批朱”。如此一來,司禮監的地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逐漸凌駕於內閣之上。伴隨著宦官權勢的進一步擴大,明英宗時期就出現宦官王振專權的局面。
王振是山西蔚州人,入宮前就曾讀過書並當了幾年的教官。據稱其任職數年,毫無建樹,為逃避罪責而自行閹割入宮,後來被派到東宮,陪太子朱祁鎮讀書。這時的太子還是個小孩子,對王振既敬重又害怕,稱他為“先生”而不名。王振也深知自己身邊的孩子就是將來的大明皇帝,因此竭盡全力討好太子,挖空心思地討太子喜歡。兩人形影不離,關係十分密切。此時的司禮監太監已是位高權重,並時常代皇帝批朱。但時任掌印太監的劉寧偏偏不識字,明宣宗因見王振嫻於文墨,便常讓他代筆。後來宣宗考慮到劉寧不識字是個大問題,便另任其別職,由王振取代他任司禮監掌印太監。
公元1435年,明宣宗因病去世,年僅九歲的明英宗上臺。因皇帝年幼,張太后與號稱“三楊”的三位老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共同輔政。見時機不到,王振只有曲意逢迎,一方面對張太后、三楊等大臣們畢恭畢敬,極力爭取他們的好感,另一方面繼續討好小皇帝。小皇帝對王振愈加依賴,依然稱其為“先生”。
情勢的轉機出現在制約王振的勢力逐步削弱之後。正統七年,王振最為懼怕的張太后病故,而在此之前,“三楊”中有兩位因官場傾軋而早已退出了中樞地位,只剩下年老勢孤的楊溥。王振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