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米之上[競技]》最快更新 [aishu55.cc]
每個撐竿跳選手的習慣都是不一樣的。
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撐竿跳運動員持竿助跑一般是十八步到二十步。年輕的小運動員在開始訓練的時候,往往也會依照這個範圍來尋找自己最舒服的助跑步數。
事實上,這個“十八步到二十步”的步數並非絕對,只是根據大多數撐杆跳運動員的情況,大致劃出一個範圍。並不是所有頂級撐竿跳運動員助跑步數都在這個區間,像是羅斯托,他其實就習慣跑二十二步。
除了助跑步數以外,其他像是起跑的方式,跑到什麼位置開始加速,插竿起跳前的最後幾步要怎麼處理……這些也都是在訓練生涯中慢慢形成的。
包括持竿方式也同樣如此。這種都是一旦形成自己的習慣、輕易就不會改變太多的個人技術特點。可能持竿高度會隨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逐漸上移,但這類技術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沈應習慣跑十八步。
他的起跑方式比較中規中矩。
有些選手喜歡透過小碎步加速起跑。在成名已久的撐竿跳運動員中,義大利的卡薩林用的就是這種起跑方法。年輕選手裡,法國的萊菲布勒,還有今天沒有來大阪參加世界田徑挑戰賽的英國撐竿跳運動員喬·梅爾維爾,他們兩個在起跑前也會先用小碎步預熱一下。
除了小碎步之外,也還有其他一些相對來說比較複雜的起跑方式。比如說,起跑前像立定跳遠那樣先預擺兩到三次……當然,雙腳的站位並不是立定跳遠那樣併攏齊平、略微分開,而是一前一後、呈現出一種近弓步的姿勢。
沈應就很普通了。他起跑的方式,除了手上多了一根撐竿,基本上和小學就會的站立式起跑沒什麼兩樣。
起跑後,前三步沈應一般不會做什麼處理。他習慣從第四步開始加速——非常緩慢的加速,步伐略微加大一些,頻率也小小的往上提一提。
經過這樣一段不太劇烈的加速,使身體基本完成從起跑時的“靜態”到“動態”的轉變。這樣以後,在第九步開始衝刺。到第十四步的時候,速度達到最快,撐竿前端也已經下壓到一個恰當合適的位置……
然後就是第十八步。將撐竿插入海綿墊前方地面、下凹的穴鬥中,起跳。
這是沈應習慣的,或者也可以說,是他最喜歡的助跑方式。但是話又說回來,也並不是每一次助跑都能這麼“恰到好處”。
就像跑步專案的運動員,他們的每一次成績也都是不一樣的。這不僅和比賽當天的環境因素——比如說風速,溫溼度等等——有關,也和運動員本人的發揮有關。
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嘛!
幸運的是,沈應這一跳——5米78的最後一跳的助跑,發揮得相當不錯。
他沒有刻意去控制,必須要在這一步開始衝刺,或者到那一步速度一定得達到最快……沈應想恐怕沒有哪個撐竿跳運動員會助跑的時候這樣精準地自我控制。再說一次,人畢竟不是機器。
通常沈應都是憑感覺去做的。
在感覺合適的時候——感覺身體已經完成了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的時候——開始加速。在感覺合適的時候——預速度已經足夠的時候——開始衝刺。在感覺合適的時候——距離穴鬥位置差不多的時候——插竿入穴。
也不會說在第幾步的時候要把撐竿具體下壓到哪個高度……要是助跑途中腦子裡還在嚴密的計算這些東西、時刻關注各種細節問題的話,沈應不清楚其他撐竿跳選手的情況,反正他覺得自己是不行的,整個節奏都會亂套的。
不過,這一跳儘管沒有刻意控制,但沈應能夠感覺得出來,從起跑,到加速,到衝刺,再到最後的插竿起跳……助跑階段的所有一切都很順利。
沈應在一個自己很舒服的位置插竿起跳。不僅位置舒服,起跳的方向也很好——向著前上方,角度很小。沈應感覺這一跳的起跳騰起角度說不定都控制在了20度以內。
好得不能再好了。
5米78第一次試跳的助跑、起跳,絕對沒有這麼好的發揮。反過來說,這一跳在有了如此良好的開局之下,最終的結果必然會比5米78的第一跳好。而既然5米78的第一跳只是“差了一點點”,那麼這次——
理應是可以跳過的。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沈應逐漸興奮起來。
我能跳過去……我能行!
像是喝了四杯特濃咖啡,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