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使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鄭和這次出使,還詔封了滿刺加的國王,使滿剌加擺脫了長期受■羅控制的地位。在鄭和船隊回還時,滿剌加國王隨船來到中國致謝,朱棣親自在奉天門設宴款待,並給予厚賜。在鄭和的斡旋下,暹羅終於與滿剌加和睦相處。
鄭和船隊所到之處,要代表皇帝給予賞賜,還要與當地進行貿易。同時明朝與許多國家之間建立了朝貢貿易關係。朝貢有定期,或一年、兩年、三年一貢,奇Qisuu書網也有一年幾貢的。朝廷接受貢品,給予賞賜,還收買其餘的貨物,也准許其在市場上出賣其貨物。中國輸往各國的有絲綢、瓷器、鐵製工具及生活用品、手工業品、藥材、茶葉、貨幣、衡器、曆法、書籍,等等。輸入的主要有香料、藥材、制瓷原料、珍稀動植物,等。
鄭和的航海是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的。《明史》鄭和傳說,鄭和下西洋要“耀兵異域,且視中國富強”。但最近有學者在浙江寧波天一閣圖書館發現,鄭和傳最初的稿本中,“耀兵異域”為“耀威異域”。“耀威”比“耀兵”應該更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
港前身三佛齊的移牒
當時海上秩序混亂鄭和要達成他的目的沒有武力為後盾是不可能的。鄭和不純用武,他首先是“宣天子詔”,“給賜金幣”,如果“不服”,則“以武懾之” 。鄭和明顯用武的例子在記載中有三次。一次是捉拿了舊港的酋長陳祖義。陳祖義是私逃海外的華人,又“剽劫商旅”,鄭和用武不為無因。不過,我們不妨先來讀讀明廷“部臣”透過暹邏轉給舊:
自有天地以來,即有君臣上下之分……我聖天子一以仁義待諸蕃。何諸番敢背大恩,失君臣之禮!倘天子震怒,遣一偏將,將十萬之師,恭行天罰,易如覆手。爾諸蕃何不思之甚。我聖天子曾曰:“安南、占城、真臘、暹邏、大琉球皆修臣職,惟三佛齊梗我聲教。彼以蕞爾之國,敢倔犟不服,自取滅亡。”
它強調的是“君臣上下之分”,是“君臣之禮”,如果失分、越禮,那麼便要“恭行天罰”了。他捉拿陳祖義,也是對各國的威懾。陳祖義解京伏誅,“諸夷聞之震懾,曰‘真天威也。吾曹安意內向矣’” 。從此海上清寧,海道暢通。從中可以看到武力的作用。
另一次是將錫蘭山的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捉拿至京。據說,錫蘭山僅梁時與中國通,其後與中國絕少來往。鄭和使其地,幾等於強使其與中國來往,其國王“欲害和”,“誘和至國中,索金幣”,鄭和不得已抓了錫蘭山的國王,“諸邦益震讋,來者日多” 。
還有一次是在蘇門答臘“生擒偽王”蘇幹刺,鄭和至蘇門答臘封其酋長為國王。其先,王之父死於與鄰國花面王的戰事。某漁翁因率眾殺了花面王,為蘇門答臘王妻報了仇,而據有了王位,稱為老王。王子宰奴裡阿必丁年長,殺了老王奪回王位,從此與老王之弟蘇幹刺累年爭戰不息。鄭和支援宰奴裡阿必丁,將蘇幹刺擒歸 ,在明朝人看來,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四夷的君主是國王,各國之間發生的糾紛,天子朱棣都有調節裁處的責任,且看:
永樂元年八月癸丑,敕安南胡■曰:朕君臨萬方,體天為治,一物失所,時予之辜。今占城與爾鄰壤,爾屢興兵侵其土地,殺其人民,剽掠財物,占城之人困爾■毒。夫兩國土地,傳自先世,而主於天子,何得恃強踰越!為惡受禍,自古有明戒,然事已在赦前,茲不深究,自今宜保境安民,息兵修好,則兩國並受其福。爾其欽哉!
又如:
永樂十七年十月癸未,遣使諭暹邏國王三賴波磨刺扎的賴曰:朕祗膺天命,君主華夷,體天地好生之心以為治,一視同仁無間彼此。王能敬天事大修職貢,朕心所嘉,蓋非一日。比者,滿刺加國王亦思罕答兒沙嗣立,能繼乃父之志,躬率妻子,詣闕朝貢。其事大之誠與王無異。然聞王無故欲加之兵。夫兵者兇器,兩兵相鬥,勢必俱傷。故好兵非仁者之心。況滿刺加國王既已內屬,則為朝廷之臣。彼如有過,當申理朝廷,不務出此,而輒加兵,是不有朝廷矣。此必非王之意……輯睦鄰國,無相侵越,並受其福,豈有窮哉!王其留意焉。
鄭和的出使活動是始終伴隨著武力或以武力為後盾的。用鄭和的話說,就是“及臨外邦,其蠻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滅之。海道由是安寧,番人賴之安樂” 。鄭和的出使,為朱棣爭得了天朝大國的榮譽,明人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貢獻臣服,三世五世,不是過矣。” 這正是朱棣要誇耀於國人的。因而,他們也稱讚鄭和“為天子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