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1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於是,明成祖朱棣就任命了鄭和統督部眾前往西洋,結果所至畏服。

這種記載或者不無誇張之處。但是,鄭和能夠在近三十年間,統率大隊人馬,出使三十餘國,顯然是才智過人的。

近年,在福建長樂顯應宮出土了明代雕塑像群,其中的巡海大臣,有人認為這就是鄭和的形象。

2003年10月,在印度南部城市,當年華人較集中的柯枝,發現了一尊鎏金鐵像,供奉在一座中國寺廟中,其裝束形象與顯應宮出土的巡海大臣像極為相似,據認為這也是鄭和像。

遠下西洋,出訪萬國,這是一項重大的使命。這樣重要的工作為什麼要用宦官擔任呢?這就與明朝的政治制度有關了。

朱元璋一再申明對宦官的禁令,不允許宦官干預政事,但只是不允許他們參與決策,而以宦官擔任政事,傳命出使,在洪武時期也是很經常的事情。朱元璋說:“大抵此曹只充使令,豈可使當要路,執政操權,擅作威福?朕深鑑前轍,自左右服役之外,重者不過俾傳命四方而已。” 所以,洪武時期命宦官出使的事特別多,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明朝宦官與外官屬於兩個系統。宦官是天子和親王的私臣,是內官,是皇帝的家人,直屬於皇帝,所以,有關宦官的制度規定都寫在《皇明祖訓》中,與朱元璋對親王公主的規定並列。朱棣靖難奪位後,對宦官更為倚重,選擇宦官擔任使節,就是很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了。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戰功,深得朱棣的信任,再加上他的個人才能和出身、宗教背景,選派他出使西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4.鄭和船隊的航海技術

鄭和船隊遠航,歷盡艱難險阻,但都能化險為夷,順利返航,在當時不能說不是奇蹟:文獻記載了當年航海的壯麗景象: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歷通衢者。

鄭和的遠航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

鄭和船隊的規模是空前的,船隊由寶船、戰船、座船、糧船、水船組成,共大小船隻百餘艘。其中“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明代一尺相當於0。311米,大號寶船長曰138米,寬曰56米。船隊中還有二千料海船和八櫓船。據現代學者推算,二千料海船排水量約為1000餘噸。 船隊各種人員包括官校、旗軍、勇士、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算手、陰陽官、醫士,鐵錨、木埝、搭材等匠,水手、民稍,共27800餘人。船上備有充足的糧食、淡水、鹽、醬、茶、油、燭、柴,等等。

比鄭和稍晚,即西方史學家所說,進入了世界大航海時代。如果把西方著名航海家的航海規模與鄭和相比較的話,更能看出鄭和下西洋船隊的龐大。

1492年,晚87年,哥倫布航海,發現新大陸

帆船 3艘,最大的排水量不足250噸,水手約88名

1497年,晚92年,達伽馬航海,到達印度卡利卡特

船4艘,最大排水量120噸,船員 約160名

1519年,晚114年,麥哲倫環球航海

船5艘,最大排水量130噸

鄭和航海時,阿拉伯人曾畫下鄭和的寶船,後來美國人又把鄭和寶船與哥倫布的船進行了比較,以證明二者大小懸殊。

鄭和航海導航使用航海羅盤和過洋牽星術。航海羅盤指標以燈芯草扎住,浮於羅盤水內。雖有風波不易脫落。羅盤分24方向,48指向,每指向7。5度。過洋牽星術靠日月升落辨別方向,靠測星體高低度量遠近。其法以大小12片牽星板測量,在太陽昇起前和落下後的12分鐘內所謂“晨昏朦影”時進行測量。里程計算則以更為時間單位,每一晝夜分為10更,每更行程約合16。22—10。81海里。各船之間的聯絡,白天看旗,夜間看燈籠,霧雨天聽鑼鼓音,還使用信鴿。

5.鄭和航行到了哪裡

鄭和所下之西洋,一般說是印度洋。當時東、西洋在什麼地方分界呢?

不同時期所說的東、西洋範圍不同。明代初期,鄭和航海時所謂的東洋、西洋,繼承了元朝的說法。鄭和所指的西洋,應該以隨同鄭和一起下西洋的馬歡所說為準。馬歡在其《瀛涯勝覽》一書中“南渤裡國”條寫道:“國之西北海內,有一大平頂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