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3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望外,此事可聊掩朱棣勞師無功之恥,因此朱棣禮遇也先土幹甚隆。然而,也先土乾的歸附並無補於對阿魯臺的控制。王世貞在記載也先土乾的歸附時,同時點出也先土幹是“別部酋長”,即並非阿魯臺所部,又是一番春秋筆法。

第五次北征,永樂二十二年徵韃靼,仍不見敵。“車駕次天馬峰,復行數十里,寧陽侯陳懋等遣人奏:臣等已至答蘭納木兒河,彌望荒鹿野草,虜隻影不見,車轍馬跡皆漫滅,疑其遁已久。”“英國公張輔等分索山谷週迴三百餘里,無一人一騎之跡。”

這時朱棣本人也感到北征沒有什麼希望了。五月甲申,大軍在開平,朱棣召楊榮、金幼孜至幄中,諭之曰:“朕昨夜三鼓夢有若世所書之神人者,告朕曰‘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豈天屬意此寇部屬乎?” 朱棣簡直以為是有上帝在暗中保護韃靼人。今人黃雲眉先生說:“假夢神人告語,知成祖鑑王師四出之徒勞,犁庭之願於是乎弛矣。” 甚是。

這年六月甲子,朱棣死在班師途中的榆木川。“五出漠北”就這樣結束了。

朱棣好大喜功,欲效古名王標榜於後世,第一次出塞尚未遇敵,就忙於勒石刻銘以誇示天下。玄石坡銘曰:“維日月明,維天地壽,元石勒銘,與之悠久。”擒胡山勒銘曰:“瀚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廣武鎮勒銘曰:“於鑠六師,用殲醜虜,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氣勢何等雄壯!但是,朱棣殫盡畢生精力,其志竟未得伸。王世貞感嘆朱棣北征是“遠慕雄略而近遺廟算”。說他“披堅馳輕,冒犯霜露,以媒叵測。北望而抱遺弓之痛,至今猶若新矣” 。真是千古遺恨。朱棣麾數十萬大軍,竭全天下之人力,頻年出師,“竟不能貽數年之安” 。朱棣遠遠沒能解決蒙古問題。不僅在永樂以後明朝仍然受到韃靼、瓦剌的騷擾,就是在永樂時期,這種騷擾也未能完全解除。

史稱朱棣“善戰”,實也有可議之處。第一,朱棣為燕王時,曾與秦王、晉王同時出塞,其時燕王雖有功,但秦、晉二王亦非敗北,而是未遇敵。只是在秦、晉二王死後,燕王始得脫穎而出。第二,《明太祖實錄》經過永樂朝兩度重修,其用意之一便是貶抑諸王而抬高朱棣,凡記燕王之事多誇飾之詞。而野史如《吾學編》、方誌如《雍大記》,則皆言秦王“嚴毅英武”,晉王“聰明英銳”,於其事功亦有記述 。第三,靖難之役時,朝廷元戎宿將早被朱元璋收拾乾淨,朱棣久駐塞上,擁有重兵,又有長期的統兵經驗,而三年所得唯北平三府,其間圍濟南久不下,東昌之役、白溝河之役幾潰不成軍,後以中官為內奸武臣多臨陣叛降才輕易取勝 。第四,朱棣即位後,數次麾師出塞,既不顧遠離根據地,又不考慮饋運之艱難,而每出師又對敵情茫然不知,進入敵境才想起偵察。永樂二十二年出塞,“獲虜諜者”,方知“虜去秋聞朝廷出兵,挾其屬以遁,及冬大雪丈餘,孳畜多死,部曲離散。比聞大軍且至,復遁往答蘭納木兒河,趨荒漠以避” 。決策既不高明,指揮亦欠周詳。第五,朱棣剛愎自用,左右唯承命而已,“諸元侯銳士,徒知凜畏”,謀議畜朒 。朱棣又不願諸將分其功,宿將何福從徵,僅以“數違節度”,遭嫌自經 。“功冠交南”的張輔,被朱棣“亟借而北”,出塞從徵,但僅令其“俾之督運”而不預軍政 。因而,難說朱棣是位好的軍事統帥。相反,朱棣所徵之敵又具有許多優勢:“馳突,北虜之所便宜。沙漠,斥堠之所不及。”內地軍士“夏往有暑渴之虞,冬進有寒僕之患,樵蘇稱後,或虞於糧,邏堠暫弛,每至於失道”。因而,“今以數萬之眾,逡巡於瀉滷不毛之地,始則求戰之無期,終則入塞之途遠。隱柳伏荻,戒心日警,鳴笳銼鏑,車變不常。而欲以有限之食,垂竭之力,群既困之敵,為盡殲之舉乎?” 蒙人逐水草而居,能戰而戰,不戰則走,成敗之數,早已決定了。

以朱棣的胸懷,是要做全天下之主的。他的徵交阯、下西洋、出西域等等,均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唯獨北征蒙古,為之留下了終生遺憾。壘土九仞,功虧一簣。每讀史至此,常為惜之。朱棣憚畢生精力解決蒙古問題。韃靼的阿魯臺、瓦剌的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儘管乍臣乍叛,但還是接受了明朝的封號,號稱蒙古可汗的,不論是鬼力赤,也不論是本雅失裡、答裡巴卻一直與明廷處於對抗姿態。扎奇斯欽的文章已經指出這一點。 既然是這樣,不管御用文人怎樣吹噓朱棣北征“廓清妖氛”,“幾無孑遺”,朱棣都十分清楚蒙古的不臣之心。什麼和寧王、順寧王,名義雖好聽,實際並不可靠。永樂二十年,朱棣北征經過李陵城,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