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脫列被俘,其眾萬餘人投降,孔興遁走陝西,被部將所殺。這是元朝妄圖恢復的最早兩次企圖,雖然都被明軍擊敗,但元軍所擁有的實力並未被消滅。
明軍於洪武二年八月攻克慶陽,十二月擴廓帖木兒乘徐達還師,自甘肅襲擊蘭州 ,明軍苦戰,雖免於陷落,但西北已呈危急之勢。同時,北方邊塞要地朔州(今河北蔚縣)、武州(今宣化)、雲州(今大同)地區、野狐嶺(今萬全北)、大興(今欒平北)等仍為元軍所盤踞。在這種形勢下,朱元璋派明軍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北征:
洪武三年,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等為副將軍分道北征。徐達敗擴廓帖木兒,擒無郯王、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所屬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將校士卒八萬四十五百餘人,獲馬一萬五千二百八十餘匹,擴廓攜其妻子從者數個北遁奔和林,李文忠乘元順帝之喪,攻克應昌,俘獲元宗室嫡子買的裡八臘及后妃、宮人、諸王、將相等數百人,元嗣君愛猷識理達臘率數十騎遁去。李文忠回師途中又俘獲元國公汪文清等,降其兵民五萬餘人,這次北征使元朝近塞勢力遭到沉重打擊。
一年多以後,元朝勢力在近塞再趨活躍。明軍在平定四川之後,於洪武五年,派徐達、李文忠、馮勝率師十五萬,分三路再次北伐。這次北征,明軍受挫,出師不利。中路徐達軍為元所敗,死者數萬人,東路軍李文忠殺傷相當,不得已旋師,僅西路馮勝略獲小勝。
此後七年中,朱元璋斂兵自守,不再輕易北征,而元朝勢力卻屢有南侵,元主愛猷識理達臘任國政以擴廓帖木兒,圖謀恢復,數為邊患。洪武六年寇武、朔州(今句注山北)及寧夏河州(今甘肅臨夏)等地。七年寇白登(今大同東)、蘭州;八年寇蘭東;九年以後,連年騷擾陝北,又西連吐番為邊地之患。十一年,愛猷識理達臘死,其子脫古斯帖木兒繼位,為患仍然不已。面對這種局勢,明朝加緊練兵,嚴守邊關,並送還洪武六年在應昌被李文忠所俘獲的愛猷識理達臘之子買的裡八臘,始北元降人以官爵衛士賞賜,加以攏絡。這時明與北元之間差不多是相持的態勢,北元雖南下為患,但無法造成對明的重大威脅,明師雖偶有出擊,但也難於給北元造成致命的打擊。
這就是朱棣就國時的北方邊境的形勢。
大概是朱元璋認為朱棣不夠成熟吧,並沒有讓他立刻參加直接的軍事行動。就在他就藩的這一年和第二年,朱元璋又發動了兩次北征。第一次洪武十三年二月,朱元璋得知北元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率眾萬餘屯兵和林,恐為邊患,便派西平侯沐英前往征討,沐英至靈州(今寧夏靈武),偵知脫火赤等已進兵亦集乃,便率兵渡黃河,經賀蘭山,穿過沙漠,西進亦集乃,明軍兵分四路合圍脫火赤營帳,盡俘其部曲以歸 。沐英又練兵西涼、進襲元柳城王,俘獲柳城王及人口一千三百餘,馬匹三千餘 。十四年正月,元平章乃兒不花入寇永平(河北盧龍),朱元璋再命徐達及左右副將湯和、傅友德北征,同時命沐英出古北口以為應援。明軍出塞,襲灰山,明軍再北上,元軍北遁,傅友德追擊,俘獲平章別裡不花、太史文通等,沐英出古北口,略公主山長塞,盡獲全寧四部而還 。從這以後,明軍每年春出冬歸,對北元採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
其後,洪武二十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二十萬徵北元納哈出。納哈出據有遼河流域,擁有部眾十餘萬,是北元最後的重要軍事力量之一。在明軍的強大壓力下,納哈出被迫投降。北元失去了遼東,與朝鮮的聯絡也被割斷,力量更加衰弱。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以永昌侯藍玉為大將軍,延平侯唐勝宗、武定侯郭英為左右副將軍,率兵十五萬“肅清沙漠”。明軍至捕魚兒海,襲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大營,殺其太尉蠻子,降其眾,脫古斯帖木兒等僅以數十騎遁走。明軍獲其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故太子必裡禿妃等五十九人,吳王朵兒只等兩千九百九十四人。車士男女七萬七千三十七口,得寶璽圖書金印及駝馬牛羊車輛無數。明軍大勝而還。次年,脫古斯帖木兒被也速帖木兒所殺,坤帖木兒被立為元主,從此元室“部屬奔散,元裔日微” ,不能復振。
朱棣正式登上軍事舞臺一顯身手,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為肅清沙漠,準備再次進行北征。為此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六,他命令河南都指揮使司和直隸各衛所加緊訓練軍士,以待征討之令,並賞給每個軍士鈔三錠 。十二月初十,又命令定遠侯王弼往山西、雄武侯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