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茹素吃齋,心中充滿了禪意。
北伐成功以後,呂碧城欣然歸國。此時她已年近半百,表面上雖然穿著西式衫裙,淡淡地化了妝,但已是心如止水,更耽於禪悅,動輒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自號聖因法師。她來到北京,反覆吟誦著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她把所有的感慨傾注在那一闋《汨羅怨》中。
翠拱屏峰,紅邐宮牆,猶見舊時天府。傷心麥秀,過眼滄桑,消得客車延佇。認斜陽,門巷烏衣,匆匆幾番來去?輸與寒鴉,佔取垂楊終古。
閒話南朝往事,誰鍾清遊,採香殘步,漢宮傳蠟,秦鏡熒星,一例穠華無據?但江城零亂歌弦,哀人黃陵風雨。還怕說,花落新亭,鷓鴣啼古。
回國後,呂碧城依然寄情山水,遊蘇州鄧尉時,正值梅花盛開,一片雪海,香聞十里。呂碧城留連忘返,希望死後能埋在這個地方,“青山埋骨他年願,好共梅花萬祀把馨。”但國內似乎難有她容身的地方,中國當時很難有一處清靜的地方供她靜養,到處是革命運動;到處是軍閥混戰;到處是外國列強侵略的槍炮聲。她再次前往歐洲。
第二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的硝煙比中國更濃,呂碧城深夜聽到鄰家的鋼琴聲,都好似殺伐之聲。她從歐洲東歸,來到香港,她“生也坎坷,歿也淒涼。”她寂寞地死在客邸中。她早年不知什麼事情,與家裡人鬧翻,曾對家裡人說過:“不到黃泉毋相見”的話,她死的時候,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她的屍體究竟埋在什麼地方也無人知道。
佛經故事中說,如來佛所在的靈山前有一條弱水。有人問佛:“弱水三千,如何明一瓢而渡?”佛說:“本來無弱水,何必有沉浮。”
呂碧城有《瓊樓》一詩寫道: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
棋罷忘言誰勝負,夢餘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
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悽側繞吟壇。
摘葉飛花,都成意境。有意無意,都是人生。呂碧城的一生如鏡中花,如水中月。
中國曆代名女……繡聖沈雪君的婚外戀
繡聖沈雪君的婚外戀
中國最後一個狀元,著名實業家張謇被繡聖沈雪君的丈夫餘兆熊大事醜詆,罵得狗血淋頭。餘兆熊說張謇對他的妻子沈雪君是“生前軟禁,死後霸葬”。張謇也拋開士大夫的莊嚴身段,把許多不堪的文字及話語一齊加到餘兆熊這位舉人出身的讀書人身上。雙方如火如荼地對罵不已,大報小報也一齊上陣,成為清末民初東南一帶最大的笑語。
沈雪君閨名雲芝,世居蘇州宏坊。她家三世習儒遊幕,算是小知識分子或者小官吏家庭。她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三男夭折,只剩兩女。她父親沈椿長年在浙江鹽運使署遊幕,她母親就帶著她姐妹兩人相依為命地過活。母親會刺繡,便將刺繡的絕活一點一滴地傳給女兒。沈雪君冰雪聰明,學繡讀書,兩皆熱中,十三歲的時候繡品便已十分精絕,慢慢地成了當地人搶購的商品。
光緒十五年的時候,沈雪君已出落得明眸皓齒,蜂腰纖足,嬌小玲瓏的個子韻昧無窮。住在距沈家不遠的百花巷裡的餘兆熊對沈雪君傾慕不已,央託與沈家頗有葭莩之誼的畫苑名家劉臨川到沈家說媒。結果沈雪君的母親卻嫌棄餘兆熊,說他一個小小的秀才,休想把沈雪君娶走,她家的女兒至少也要嫁個舉人。餘兆熊本是浙江紹興人,七八歲時父母雙亡,由一位世伯將他收養,帶到蘇州。他聽了沈雪君母親的活後,埋頭苦讀,兩年後考中舉人。劉臨川重到沈家說媒,沈母無話可說,光緒十九年臘月二十三日祭灶日,餘兆熊與沈雪君成了親,在沈家隔壁租屋住下。
餘兆熊每天半日讀書,半日陪著愛妻研究刺繡。當時沈雪君的繡藝雖然高超。細膩精緻,但構圖立意仍未脫“金玉滿堂”、“福祿長貴”的庸俗模式。餘兆熊和沈雪君夫妻合作,早晚研究,從構圖、色調、意境、成法各方面加以改進。當時在上海有一家刺繡世家“露香園”,主人姓顧,創始於明朝,子孫多半擅長丹青,與刺繡相得益彰。入清後,“露香園”中所繡的花鳥條幅,幾乎被王公貴胄們視為拱壁,殊難求得,“顧繡”名聲大燥。現在餘兆熊的知識加上沈雪君的技藝,完成的繡品真是璀燦奪目,出神入化。看過的人都說:“針端奪化,指下生春,已經凌駕露香園之上了。”
光緒二十八年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壽。光緒二十六年,由於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冒著褥暑出奔山西,再由山西渡過黃河到了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