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蒙古、漢官,出德盛門,至天壇下馬,由滿、漢兩名導引官引領至壇前,向上帝神位立,上香,率諸大臣行三跪九叩頭禮,獻帛,奉酒。然後,皇太極率諸大臣跪,讀祝官捧祝文至壇上,北向跪,讀祝文,其文曰:“維丙子年四月十一日,滿洲國皇帝臣皇太極敢昭告於皇天后土之神曰:勉徇群情,踐天子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清太宗實錄》卷二八)接著進行一系列莊嚴隆重的禮儀,祭告天地之禮完畢。同日,舉行上尊號、建國、改元大典。
第三十九講 建立大清(3)
舉行尊號大典。大典在天壇之東設壇舉行。皇太極由中階升壇,御金椅,諸貝勒大臣按左右序列站畢,開始奏樂,眾行兩遍三跪九叩頭禮。
左班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科爾沁貝勒土謝圖濟農巴達禮,和碩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和碩貝勒豪格,右班和碩貝勒嶽託、察哈爾汗之子額駙額爾克孔果爾額哲、貝勒杜度、都元帥孔有德,分別捧寶,按順序跪獻。皇太極受寶,交給內院官,放置在寶盒內。同時,進儀仗列於皇太極左右,眾再行兩次三跪九叩頭禮。
代善代表滿洲、額哲代表蒙古、孔有德代表漢官,捧滿、蒙、漢三種文體的表文,宣示曰:“我皇上應天順人,聿修厥德,收服朝鮮,統一蒙古,更得玉璽,符瑞昭應,鴻名偉業,丕揚天下。是以內外諸貝勒大臣,同心推戴。敬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宣諭結束,又行兩次三跪九叩頭禮。大家注意,用三種文體宣示不僅是語言形式問題,更是一種政治象徵,說明皇太極不僅代表滿洲利益,也代表蒙古利益,還代表漢人的利益。也就是說,崇德皇帝不僅是滿洲的皇帝,也是蒙古的皇帝,還是漢人的皇帝。總之,皇太極是滿洲、蒙古、漢人天下的共主,和當年努爾哈赤已大不一樣。
爾後,祭告祖陵,追尊先祖,大封功臣。十二日,皇太極分敘諸兄弟子侄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等六大親王。又分敘外藩蒙古諸貝勒的軍功。
改大汗為皇帝。“汗”即“可汗”的簡稱,為蒙古語,漢譯意為“王”或“帝”。東北地區的女真族與蒙古族相鄰,受蒙古文化影響很深,故努爾哈赤建國即位之後,稱“汗”。但努爾哈赤在一些對明朝或朝鮮的文書中,稱“大金國汗”或“大金國皇帝”。實際上“汗”即“帝”。萬曆皇帝在滿文中就是“萬曆汗”。皇太極繼位後仍稱“汗”,在滿文中,凡大金國皇帝處,“帝”仍用“汗”。皇太極與袁崇煥議和時,漢文書信中所寫的“大金國皇帝”字樣,曾被袁崇煥指責為議和的障礙。皇太極對此做出讓步,曾宣告不稱“帝”而稱“汗”。這是因為在明朝人看來,只有明朝皇帝才能稱“皇帝”,“帝”與“汗”是不同等級的尊稱。在天聰時,許多漢官給皇太極上奏疏,多稱皇太極為“汗”。
隨著金國軍政勢力逐漸發展與強大,皇太極的尊稱由“大汗”向“皇帝”提升,實屬必然。因為在女真族的概念中,雖然“汗”即“帝”,但“皇帝”一詞,在漢文化中是比少數民族的“汗”為更尊貴的稱謂。皇太極在綏服蒙古、戰敗朝鮮、南攻明朝、北征索倫,屢次取得勝利之後,自然不想僅做“大汗”,而要做“皇帝”。“寬溫仁聖皇帝”字樣的皇太極信牌
滿、蒙、漢三體“皇帝之寶”信牌
皇太極在建號大清的同時,接受了滿、蒙、漢群臣恭上“寬溫仁聖皇帝”的尊號。皇太極稱“皇帝”,而把出於蒙古語的“汗”,封賜給外藩蒙古的王公。
改大金為大清。皇太極不僅將尊號“大汗”改稱“皇帝”,而且將國號“金”改為“清”。努爾哈赤把國號定為“金”,意在表明自己是中國歷史上女真人所建立金朝的後繼者。因為金朝是女真人在歷史上的輝煌時期,用“金”作為國號,既有繼承金國事業之旨,也有團聚女真各部之義。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都崇拜金朝的太祖、世宗。皇太極喜讀《金史》,並命將漢文《金史》譯成滿文。天聰三年即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兵遠襲北京時,還派貝勒阿巴泰、薩哈廉到北京西南房山金太祖完顏旻、世宗完顏雍二帝陵去祭奠。皇太極改“金”為“清”,其原因自己沒作說明,文獻資料如《太宗皇帝實錄》、《滿文老檔》等也無記載。因此後人有不少推測。先講一個傳說:一次努爾哈赤逃難時騎了匹大青馬,因跑得太急,馬勞累至死。努爾哈赤對馬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