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包括長沙都只剩下當地留守綠營。
三水會戰後,軍隊擴編。
首先是明軍。
除了作為骨幹力量穩住戰場的南洋新軍和派到粵北贛南部隊,兩廣明軍尚有2個巡撫標營,5個練軍鎮,李來亨、李元胤和一些地方部隊。補充戰俘、戰馬和物資,這些明軍能快速補編。
三水決戰後,廣東已成為後方,無必要留這麼多人。守序決定抽調廣東巡撫標營、2個練軍鎮共1萬人組建東征軍,進入福建,支援延平藩。
李建捷、王興、金士英3部1。1萬人增援江西,匯合已在當地的明軍,共3。1萬人,由連城壁在名義上統一指揮。
李來亨指揮本部,2個練軍鎮,楊彥迪、陳奇策兩鎮水師,共1。7萬人為北伐前鋒,沿靈渠先行進入湖南。
廣西巡撫標營、李元胤等地方留守部隊,共1。2萬人組建廣西軍區,駐於南寧,瓊州旅駐於桂林,建立對雲貴吳藩正面。
陳奇策的分艦隊控制珠江。
重點是新軍。
近衛團吸收三水會戰中康復的傷兵,擴編為近衛旅。
隨著這兩年新兵入伍,後方各團的第3營成長為作戰部隊,留守任務將由新部隊接替。
第1旅將等到來自南洋的增援部隊,恢復為第1師的完整建制。因其長期負責首都的衛戍任務,第1師加上代表部隊榮譽的袖標,為“警衛旗隊”。
戰功最著的第2師補充完整,加榮譽袖標為“帝國”。
瓊州旅接受海南後備兵源,擴編為第3師,加榮譽袖標“骷髏”。
正在浙江苦戰的臺北旅接受臺北後備兵源,擴編為第5師,加榮譽袖標“紅旗太平洋”。
紅朝太祖曾評價德國元首和法國皇帝,他們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
因為19世紀初的法國和後來的德三,其資源都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軍隊,不管是經過大革命洗禮的法國,還是軍國主義下的納粹,軍隊打仗除了表面上的民族主義,獲得更多財富和資源才是最強勁的動力。
而這種對財富的渴望只能透過入侵別國,搶掠來實現。所以有了在歐洲到處勒索搶劫的法國革命軍,有了元首向東線士兵許諾莊園土地,讓俄羅斯人為德國人當農奴。
守序暫時面臨同樣的問題。
只有不斷進攻,不斷搶掠,才能滿足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的軍隊,才能餵飽士兵和經濟、政治寡頭們的胃口。與歷史上那些君王一樣,守序身不由己,他必須不斷擴張,穩住兩廣後,下一個目標是最富庶的長江流域。
第60章 北伐上
廣東南雄府,城北30裡,粵贛二省分界,梅關。
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北面門額刻“南粵雄關”,南面門額刻“嶺南第一關”,為萬曆年間南雄知府蔣傑題刻。
古樸的梅關城樓上,廣東巡撫張孝起緊了緊身後紅色的大氅,抬眼遠望。
從梅關城頭向南、向北望,是無邊無際的茫茫積雪。
雪已經停了,雲彩慢慢消散,太陽出現在東方,像車輪一樣大,紅得像熔化的鐵汁那樣鮮豔耀眼,慢慢從樹梢上升起來,照得梅關古道周圍的森林一片銀光。
梅嶺到處是疏影橫斜,迎風傲霜的梅樹,驛道亭閣皆掩映在鬱郁蒼蒼的梅林之中。
梅花喜歡漫天雪,漫山遍野的梅花此時凌寒綻放,綿延在關城南北,古道兩側,嫣紅點點。
古老的石基早已被歲月磨得溜光,這些石階見證了君王更迭,王朝興亡。
張孝起沉默良久,登梅關而望遠的悠悠意境,這一出賞梅似乎穿越了漢唐。
古道上戰馬嘶鳴,警衛旗隊師2個團配屬第11龍騎兵團組成的支隊護衛著4000匹馬、騾、驢組成的馱運輜重隊,在山路上拉成長列。
滿載彈藥物資的馱運輜重隊陸續穿過關門,向北行進。
梅關古道寬約六尺,城門僅能容納單騎,沿著山勢佈置的一級級石階讓挽馬車運補給不可能實現,透過梅嶺給江西的明軍補給,只能使用馱運。
江西明軍補給線路有兩條,一經北江、韶州、南雄過梅關,一經東江、龍川至定南、龍南。
在伊爾德切斷北江的那半年裡,江西全靠東江補給,隨著廣東大捷,全省光復,北江這條最便捷的道路重新啟用,東江成為輔助補給道路。
關城有200明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