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影了。
如果追兵數量不多,小隊甚至可以再打一次伏擊,他們帶的肉搏步兵就是幹這種工作的。
時間長了,綠營兵也適應了,他們應對的方法很簡單,不會出營地太遠,出營即抱團。
砍柴伐木都是百把人一起走,如果遇到伏擊,以最快的速度趴下,絕不探頭。
這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了傷亡,張運開初期出任務,運氣好一次能殺2,30個,現在戰績下降到個位數,這經常讓張運開感到遺憾。
張運開不知道,他們的作戰行動,最受司令部重視的並不是殺傷了多少綠營兵。
多殺幾個人,這當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山地獵兵部隊極大壓縮了敵軍的活動範圍,降低敵軍出營頻率,損害敵軍對外界的感知力。
就如同當年在北方戰場,韃靼人打贏絕大多數散兵戰和小規模騎兵戰,迫使明軍只能扎堆抱團,即便不是聾子瞎子也變成重度近視眼。
松錦一戰,十餘萬大軍直到皇太極的援軍壓到距離戰場一天的路程都沒發現,只一個晚上就被韃靼人奪了補給基地,切斷後路,從而炸營。
這在戰爭史上是極為笑柄的戰役。
聯邦軍校每每把松錦之戰拿出來講課,學員們在惋惜之餘,都會發出一陣訕笑聲,嘲笑明軍羊拉屎般的自殺佈陣。
明軍這麼做當然有其原因,薩爾滸之戰和其後的遼瀋之戰,明軍敢於分兵,結果被韃靼人各個擊破,其後明軍每每選擇抱團找死是一種惡性迴圈。
分散部署軍隊從來不是錯誤。
岳飛在紹興北伐,他不到10萬,可能只有8萬,以步兵為主的軍隊,面對完顏宗弼10萬金軍,其中約3萬鐵騎,在大平原上控制了西北至洛陽,東南至泰康,彎彎曲曲,長達300公里的戰線。
岳飛兩次準確預判完顏宗弼的主攻方向,並部署他數量並不多的機動部隊,一方面當然是嶽帥實在天才,另一方面是面對類似的敵人時,控制了廣闊戰線的宋軍感知力比明軍強太多了。
明軍那種敵軍主力壓到眼皮底下還不知道的事,在岳飛的部隊絕不可能發生。
決定性的會戰只有那麼幾次,在大部分時間裡,軍隊都處於小規模接觸中,一支被外圍戰打成瞎子和聾子的部隊,獲得野戰勝利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那需要天才的將領和逆天的運氣。
戰場面積,戰線長度往往受客觀條件制約,軍隊作戰地域遠不止會戰地點那一小塊,控制的戰場越大,感知力越強,獲得戰略性優勢的可能也就越大。
若要在主戰場集中更多的部隊,那麼在次要戰場就必須以儘可能少的部隊控制儘可能大的戰場。
誠然,軍隊可以利用天然地形、要塞工事、自然氣候、戰場補給條件等等諸多因素來實現這個目標,但最關鍵的還是小規模戰鬥中體現出來的戰術優勢。
一般的地形,普通明軍小隊戰完敗於韃靼人,有組織的山地戰可以拉平差距,而來復槍部隊的意義在於讓明軍獲得了從未享受過的戰場感知力。
擺在李來亨和鍾文信面前的戰場近乎透明。
敵軍主力位於面積略大的玉林盆地,完全包圍了玉林城。另一部基本包圍了博白縣城,但不能完全切斷博白與後方的聯絡。
玉林城周圍,有相對落差幾十米的丘陵地帶,那並不會給軍隊行動帶來太大障礙,更重要的是玉林盆地四周的大山,海拔約在千米左右,那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山地獵兵依託大山向盆地出擊,壓縮敵軍活動範圍。戰場上,確實是韃靼人包圍了城內的明軍,但韃靼人對周圍的山區幾乎一無所知。
天門關確實是南、北流江最主要的商路,但道路遠不止天門關一條,徐霞客在這一帶遊歷時,就沒經過天門關。
明軍從未守住天門關,韃靼人也不行。
山地戰的特點不同於其他戰場。在山地裡到處是陣地,而且非常堅固,對這種陣地就不應當強攻。
山地戰的藝術在於從敵人兩翼,或從敵人後方佔領陣地,迫使敵人前進攻擊。如果敵軍不戰而退,那也能透過追擊達成更大的戰果,如果敵軍後退另建新陣地,重複以上過程。
山地戰不利於進攻,即使在攻擊戰中,作戰藝術也在於只進行防衛,而逼使敵人採取進攻。
換句話說,是以戰役層級上的進攻,獲得更有力的位置,迫使敵軍在戰術上進攻,這需要透過機動來實現。
韃靼指揮官濟席哈是宿將,敵軍各個營地彼此間聯絡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