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透過pcr儀進行大面積增殖,獲得所需重組細胞,儲存到培養基內。接下來就可以離開實驗室,後續很多步驟都能夠在家裡完成。
整個過程持續了好幾天,安峰覺得有些慢,但參考其它葡萄轉基因技術動輒兩三年的研發時間相比,他恐怕是史上最快的。晚上住酒店,白天就去實驗室窩著,重新體驗了高中時的忙碌生活。
辦公室門被敲了兩下,安峰正在臺式基因槍前忙碌著,頭也不抬的說:“請進!”
虛掩著的門被推開,一名穿著白襯衫,一頭黑髮,戴著眼鏡的中年白人走了進來,手裡還捧著一杯咖啡。
安峰迴頭看了一眼,微微點頭:“下午好,麥克。”
“你也是,安。”對方說。
“抱歉,我的實驗到了關鍵時刻,請隨意。”安峰說了這一句後,繼續埋頭於自己的工作中。
“沒關係。”對方很客氣的說。說來也巧,麥克·凱斯是一名生物研究專家,專門從事生物細胞的研究工作,對世界難題——癌細胞有很深的認識。一次偶然,他進錯了實驗室,遇到了埋頭苦幹的安峰。
也就是這次偶然,他們聊了幾句,起初他沒把安峰放在眼裡,只以為他是學校裡某個勤奮的留學生,因為華裔總是很勤奮,雖然溝通能力不強,但埋頭苦幹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凱斯隨口問了一些,誰知對方懂的不比自己少,而且看他的實驗和理論,怕是比自己還在行。
自己做了幾十年研究,難道還被一個年輕人給比下去了?凱斯有意無意的談及其他話題,把內容往高深方向引,誰知此人的表現一如既往的輕鬆,理論和實驗資料脫口而出,而且有一些結論看起來……更準確?
後面凱斯跑去讓做這個課題的同事驗證後,還真的發現了計算誤差,修改過來後,答案更趨向於那個叫布魯斯的華裔。凱斯震驚了,他忽然想起以前一項無聊的調查,說是科學家獲得重大發現的黃金年齡在25-35歲之間,統計的美國籍諾貝爾獲獎者,他們獲得博士學位時,平均年齡是25歲左右。
這樣安慰自己,心態就平穩多了。
倒是安峰完全不知道自己修改那項課題資料對其他人的震撼,當時他只想快點篩選目標基因,打發這個煩人的老傢伙,沒想到反而給纏上了。無奈,他只能在閒暇時刻和凱斯聊一些與細胞基因學有關的內容。
也許是天意吧,安峰進行葡萄轉基因的工作時,觸及了同屬一大類的生物工程,因此扯上了關係。按照機器腦理解的“規律”,這樣做更能夠挖掘出關聯知識,因此生物基因,細胞學的知識就有了。
“oh,yes!”安峰忽然歡呼一聲,把喝咖啡的凱斯也吸引過去,只見他滿臉的笑容,喜不自勝。
“我成功了!”安峰難得主動開啟了話題。
“恭喜你!”凱斯說。
安峰激動的把重組細胞取出,現在只剩下利用pcr儀將它複製到一百億至一千億倍,然後進行細胞組織培養,把目標細胞裝在培養基裡面,帶回自己的實驗室裡,慢慢等待它們成長,發育……最後豐收。
凱斯給他打了下手,幫了他一些忙。安峰做完後,本想請他去喝杯咖啡,但凱斯說自己辦公室裡就有好貨色,安峰也不想走遠,就跟他去了。然後又來了其他一些研究專家,稱呼都是帶著“dr”的,雙博士學位的猛人大把,安峰倍感壓力。
麥克·凱斯這是擺鴻門宴啊,這老傢伙,良心大大的壞!
這次算他們走運,連續奮戰一個星期,安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心情好就多說了一些。所謂的互相交流,基本上是他在應付,其他人在交流。他們說什麼安峰也聽不進去,他們怎麼來,機器腦就怎麼破。
安峰喝了一口咖啡,認真的說:“我也覺得凱斯博士說的誘發癌細胞的表達基因x突變後,是能夠永久殺死癌細胞的,但是還需要製造一個連鎖反應,否則藥物會對其它正常細胞造成損害。”
(x代表胡說八道)
他們紛紛就安峰所說的交流意見。
安峰內心吐槽:靠,誰管你們說什麼呀,永久殺死癌細胞的方法我這裡大把……可我就不告訴你!
最後安峰表示要結束研究,打包回家時,他們邀請安峰加入研究課題小組——雖然他只有一個不被美國承認的學士學位,但老美這幫書呆子可是真心做研究的,誰管你有什麼學位呀,有知識就行。
安峰迴絕了,他才不幹這種事,研究出成果了,主要功勞是你們的,老子就掛一個名字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