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要指出的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對每一個人來說,懶惰獲得的只是一時的舒服和便利,最終獲得利益的始終是不懶惰的人。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相對不懶惰的人在做領導、在制定規則和紀律,而相對懶惰的人則在被領導和被督促中工作著、行動著。當然,一旦有了成果,必然是前者分得大部分。
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少部分不懶惰的人,在領導大部分懶惰的人,在賺大部分懶惰人的錢,最終勤勞並肯動腦子的人獲得了懶惰的人一直想要而沒去努力爭取的東西。
懶惰的心理根源:不勞而獲、一勞永逸、一蹴而就、一無所求
要是每個星期上一天班,一個月拿五萬塊就好了;要是買一套房子,每年漲一倍就好了;要是能娶個億萬富翁的女兒,下半輩子有花不完的錢就好了;要是……
懶惰的心理根源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有懶惰的“需求”?
懶惰的本質就是不付出或者少付出就想獲得很舒服的生活或者獲得很高的回報,並且希望這種舒服和回報是永續性的。
懶惰心理有四種表現,一是希望不勞而獲,二是希望一勞永逸,三是希望一蹴而就,四是內心一無所求。
不勞而獲實際上永遠都是“懶人”追求的最高標準,雖然這個標準不可能實現。有時候似乎你有了不勞而獲的機會,但那往往是陷阱。下面我們就用一個寓言故事來說說不勞而獲的結局:
有一次,幾頭豬從村莊逃跑了。經過幾代以後,這些豬變得越來越兇悍,甚至威脅過路人。幾位經驗豐富的獵人想捕獲它們,但這些豬卻狡猾的很,從不上當。
一天,一個老人架著一輛馬車,車上裝的是木材和穀粒,老人告訴村民說他要幫忙捉“野豬”。人們都嘲笑他,因為沒有人相信老人只用木材和穀粒就能做那些連獵人們都做不到的事。但是,兩個月以後,老人告訴村民們,“野豬”已經被他關在山頂的圍欄裡了。
老人向村民們解釋他是如何捉到“野豬”的:“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豬’經常出來吃東西的地方,然後我就在空地上放少許穀粒當誘餌。那些豬起初還不敢靠近,但最終還是忍不住來把誘餌吃掉了,這時我知道我能捕到它們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了點誘餌,並在幾尺遠的地方豎起一塊木板。那塊木板暫時嚇退了它們,但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不久它們又回來吃了。那些‘野豬’們並不知道,它們已經是我的獵物了。此後,我要做的就是每天在誘餌旁邊多釘幾塊木板而已。每次我加進一些東西,它們就會遠離一陣子,但最後都會再來“白吃午餐”。圍欄做好了,陷阱的門也準備好了,而不勞而獲的習慣使它們毫無顧忌地走進圍欄。這時我就出其不意把它們捕捉了。”
既然不勞而獲不可得或不能得,“懶人”就會退而求其次,想要一勞永逸。但抱有一勞永逸的心態做事,看似可以把利益持續化,或是把付出最小化,但實際上後果往往是損害大於收益。我們拿2008年9月中國奶業爆發的“三聚氰胺事件”來說:質檢總局定了一個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給所謂質量好的食品品牌冠上“國家免檢產品”的稱號,本想來個一勞永逸,結果是免於質檢的三鹿奶粉在嬰幼兒奶粉中加入了嚴重超標的三聚氰胺,直接導致全國多名嬰兒死亡、萬名嬰兒致病,同時還爆出全國竟有22家嬰幼兒奶粉中檢查出三聚氰胺,而其中竟包括伊利、蒙牛、聖元、雅士利等所謂的名牌產品。可見一勞永逸帶來的,必將是後患無窮的境地。
克服懶惰(3)
“懶人”在認識到不勞而獲的不可能性和一勞永逸的危害性之後,就會想著能否一蹴而就。但一蹴而就帶來的往往是能力不夠而不能勝任,或是不知因果而無法持續。比如讓一位普通的講師做教授,他一沒行業地位、二沒研究成果、三沒教學經驗,要是讓他帶研究生恐怕會誤人子弟,或讓他去全國性會議做學術報告也恐怕會令人大跌眼鏡。再比如某君聽了別人建議後買入一隻股票,一個月就翻了一倍,但他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買這隻股票,為什麼這隻股票會漲,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拋掉比較好,那麼他的收益多半就無法持續或是會吐回去。
真正快樂的“懶人”,真正不被自己的慾望所迷惑、所損害、所透支的“懶人”是最後一種,即一無所求的“懶人”。如果你真的一無所求,你當然就不需要去勞動、去思考、去談判、去索取,也就不會悲傷、憤怒、失望和膽怯,你就可以做到順其自然地懶惰,毫無顧忌地懶惰。但常人是很難達到這類“懶人”的境界的,因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