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認識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今年來諮詢職業規劃的大學生比往年成倍增加。往年來諮詢的一般是應屆畢業生,今年二、三年級來諮詢的大學生明顯增多。說明就業的心理壓力已經滲透到整個大學時期,對就業的恐懼情緒在大學各年級蔓延。前來諮詢的既有來自普通高校的學生,也有北京大學、廈門大學這樣的知名大學的學生。
到底哪個是更好的工作?
多數人不知道怎麼進行職業規劃:到底哪個是更好的工作?首先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對於“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從事適合的職業”就是“做回我自己”、從事適合我自己的職業,代表了五層意思:
1。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最有工作滿足感”的職業,就是每天享受工作,而不是每天厭煩上班、對從事的工作感到厭倦甚至痛苦。
2。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進步和發展最快”的職業,最能發揮自己的性格和天賦優勢,是職業發展的最佳路徑。
3。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一生長期發展”的職業,能取得一生職業生涯長期的成功,而不是依賴某個偶然機會的短時間內的成功。對有些人來說,適合的職業意味著對他是最好的職業,不是唯一可以做得來的職業;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適合的職業可能意味著是唯一能夠持續發展的職業,不適合的職業很難持續發展下去。
4。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最成功”的職業,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在這個職業上能發展到很高的層次,能取得自己可以獲得的最大的成功。
5。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最有競爭優勢”的職業,與其他人競爭時有最重要的優勢——性格和天賦優勢。因為即使一個人有專業的優勢或經驗的優勢,大家都從事同樣的工作一段時間後,有性格和天賦優勢的人進步更快,在知識和技能上會逐步趕上並超過僅僅有專業優勢或經驗優勢的人,這樣這個人的這些後天優勢也會逐漸喪失。
主動實習,為求職增加一分勝算(1)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已經很少把應聘者的學歷放在第一位,他們更看重的是工作經驗。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面對招聘啟事上的諸如“相關工作經驗兩年”之類的條款頭疼而無奈,自己在學校裡呆了四年,向哪裡去要工作經驗呢?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應屆畢業生,但是同是從大學裡走出來的人,為什麼有的人很快就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而有的人卻求職無門呢?分析一下問題的關鍵,不難發現,那些好就業的學生,大多數在校期間都有過豐富的實習經歷,而那些找工作很難的學生則是缺乏實習經驗,或者沒有把實習當回事。所以才導致找工作難,難於上青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寒窗十幾載,我們可能讀了一些書,但是我們走了多遠呢?行萬里路,這第一步就是從實習開始的。
筆者走訪了一些高校,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大學生的實習狀況。
校方觀點:實習是一門大學生必修的課程
因為學科上的差異,導致實習內容的不同,學校一般不會有專門安排實習的部門,因此,學生實習這項工作落實到了各個院系。我採訪了各院系負責安排學生實習工作的老師。
青島大學文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王老師說,實習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用人單位和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相互磨合,從而讓用人單位確定是否需要這方面的人才,而實習生也能根據所實習的行業內容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行業,以及更加準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每年都有實習生直接拿到了實習單位的offer,還有的實習生,實習結束後,被更大更好的公司聘用。這些都是因為他們在實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結果。
在採訪中,我瞭解到,學校一般把正式的專業實習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在這學期裡,學校不開設課程,給學生自由的實習時間。一般要求實習不能少於兩個月。當然,也有學校給大一新生安排了實習,把實習作為一門必修的課程,實習合格獲得學分。而且實習的學分是相對獨立的,不能用修其他課程得到的學分來代替。有的院校為學生實習特設了小學期,大約兩週到一個月不等的時間。小學期的實習一般都是本專業的實習,由學校統一負責學生的實習單位和實習內容。
前幾年學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