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化石燃料將“佔2005~2030年全球能源消耗增量部分的84%”。
在人口大國例如中國和印度出現的爆炸性經濟增長,已經促成從農業為基礎的輕量級經濟體向現代工業和商業巨無霸的轉型,這進一步加大了它們對能源的似乎永無止境的需求。按照雷拉·阿布德和約翰·比爾斯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商業在能源不足的條件下成長》中的說法,商業活動是“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大的活動之一。人們需要大量的電能來保證工廠運轉,為商店提供空調,同時還有無數汽油用於運貨卡車……光生產部門就幾乎佔用了世界全球能源消耗的1/3。”
關切之外是這樣的事實:很大比例的產油國最近幾年在它們的消費習慣上已經出現了劇烈的轉變,能源消費的公共補貼以及不斷發展的工業化對此更是火上澆油。2007年一份《紐約時報》上由克利福德·克勞斯報道的《富油國使用更多能源,降低出口》中說:“很多大型石油出口型國家的經濟增長如此之快,以至於它們自己國家能源的需求正在大量地削減它們在海外銷售的數量,給全球石油市場的緊張局面增加了新的因素。專家說如果繼續保持強勁增長這種勢頭,也就意味著有幾個世界最重要的供應國可能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將會開始進口石油,來為它們用石油財富購買的新車、新房子和新的業務提供動力。”同樣,2008年5月《時報》(倫敦)上一篇由卡爾·莫提歇德寫的文章中提出,某些中東國家可能會“很快需要進口煤炭來保證點亮它們的燈”。
可以肯定,某些新的進步讓人們對能源飢渴可能在最近幾年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持續加大的說法產生懷疑。首先是影響深遠的美國以及各地出現的經濟減速、美國在世界舞臺地位的滑落、雜亂無章的全球經濟失衡以及保護主義勢力抬頭等各種因素攪和在一起,將會破壞全球化所帶來的繁榮。另外,近年的價格上漲模式表明,對於石油的結構性價格限制水平似乎已經上移,完全排除了原油回到每桶10美元的可能性。然而,由於兩個方面的需求都將在一個水平上調和,這種影響力將會部分或者全部被那些人口眾多的新興經濟國家的邊際消費增長所抵消,而這些國家一直在試圖追趕發達國家。
變化的消費模式也將會激化現有的資源緊張矛盾,這種情況已經受到了歷史學家兼作家尼爾·弗格森和其他人的高度重視:可利用資源供應的不均衡地理分佈以及在富國和缺乏資源的窮國之間的分歧日趨嚴重,這些資源既包括能源也包括其他關鍵的商品。比如,按照來自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的“國家能源分佈”資料,2006年最大的5個石油淨出口國是沙特*、俄羅斯、*聯合酋長國、挪威和伊朗,而主要的進口國是美國、日本、中國、德國和韓國,石油進口國進口的石油量大致佔了石油淨出口國出口的一半。毋庸諱言,這種不對稱已經激起了大量的口角和衝突。
然而,當各種利益體都強勢地競爭地緣政治話語權的時候,這種麻煩將會更加引人注目。只要石油市場一直受關注,產量將主要集中在一個正在變得越來越小的生產國集團,這樣一個預期只可能意味著對所有相關方來說,未來將會充斥著更濃的火藥味。《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在其《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一文中報道說,國際能源局預測“來自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的世界供應的份額將從42%上升到(2030年時的)52%。另外,‘在2015年前的這段時間內,供應方可能採取的使石油價格忽然飆升的突然行動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有意思的是,能源消費方並不是讓人感覺到危險的唯一方面。各種新聞報道詳細描述了俄羅斯這個世界上主要的天然氣生產國(歐洲天然氣需求的25%均由它提供)最近幾年致力於把它的客戶基礎進行多元化安排,並且減少對其國內產能銷售的依賴。這位美國長期以來的競爭對手與各種不同型別的中亞生產國簽署了合同,與相關方達成了協議,為新增加的天然氣的銷售建立通向歐洲以及進入日本、中國和其他地區的新管道。這些做法已經部分減少了可能存在的歐洲客戶聯合施壓的威脅,過去威脅之所以可能出現,是因為它們的總需求佔了俄羅斯碳氫化合物出口的巨大份額。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環境的破壞
隨著情況的進一步發展,供需的不匹配還不是令人擔心的唯一問題。長期以來的能源依賴型增長和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附帶破壞,特別是環境方面的破壞。這種情況在未來只會更加嚴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