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同②,頁220。
⑤同②。
⑥同②,卷2,頁41。
⑦同②,卷4,頁1。
⑧貝思福:《保華全書》,卷3,頁6。
⑨曼德是挪威人,此後一直追隨袁世凱。民國後,為袁的侍從武官。
⑩福士達:《整頓中國條陳》,見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三冊,頁269。
'1'翁同:《翁文恭公日記》,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十四日。
'2'同⑩。
'3'同⑧,卷4,頁4。
'4'同②。
小站系軍閥班底的形成
在軍事裝備訓練方面,袁世凱極力採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以增強新建陸軍的戰鬥力;然而,在選拔將弁方面,他卻仍然因襲湘淮軍閥的舊習,固守“兵為將有”的成見,把軍隊緊緊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所選拔的幕僚和軍官從身份上考察大致分為三類:
一、追隨他多年的“家兵家將”。這類人大都被安插在天津,充當爪牙和耳目。如:
徐世昌當時已是翰林,1897年初經袁世凱奏調來到小站,管理參謀營務處。袁給他加“諮謀”名義,以示不同於一般參謀。①袁外出時,由他代行處理軍務。
劉永慶(1863…1908),字延年,河南項城人。他與袁家有親戚關係,從幼年就與袁世凱相識,稱袁為表兄。②1885年隨袁赴朝鮮,充當書識(即私人秘書),後被提升為駐仁川交涉通商分辦委員。他擔任新建陸軍糧餉局總辦兼轉運局總辦,掌管全軍糧餉軍械大權。後來官至江北提督。③
吳長純是安徽廬江人。由武舉投慶軍,曾任駐朝鮮慶軍幫帶,為袁世凱的老部下。他擔任新建陸軍步兵右翼第二營統帶。1906年官至北洋軍第五鎮統制,同年病死。④
吳鳳嶺(1853…1912),是袁世凱家用人的兒子,從小在袁家長大,1881年隨袁投慶軍,在朝鮮時充當袁的跟班護衛,後被提拔為親兵哨長,他擔任新建陸軍馬隊第一營後隊隊官。⑤民國元年官至北洋軍第四鎮統制。
雷震春,字朝彥,安徽宿州人。1880年由文童投慶軍。在鎮壓朝鮮“壬午兵變”時與袁世凱結識。1888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後被袁調赴朝鮮,派為教習。1895年12月,他擔任新建陸軍步兵右翼第三營後隊領官。⑥
江朝宗(1864…1943),字宇澄,安徽旌德人。原在淮軍劉銘傳部為幫帶。甲午戰爭中隨袁世凱出關,“管解前敵軍械並偵探各差”。⑦1895年12月,充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及兵官學堂監督。
另外,袁世凱在朝鮮時所豢養的差弁、親兵,如王同玉(直隸故城人)、趙國賢(河南項城人)、王鳳崗(河南淮寧人)、徐邦傑(江蘇句容人)、唐天喜(河南沈邱人)等十餘人,都分別擔任了新建陸軍的統帶、領官、哨官或哨長。⑧
二、袁世凱深知單靠“家兵家將”不可能創練一支新式軍隊。為此,他用官祿籠絡了一批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所陸軍學堂,聘請德國軍官擔任教習。畢業生大都能掌握一些近代軍事技能。當時,“淮軍諸將領,多以行伍起家,謂功名自馬上得之,于軍學多謾語姍笑”,⑨十分輕視武備學生。因此,武備學生畢業後被派入淮軍(練軍或防營)中多長期擔任教習,無指揮軍隊的實權,不被重視,遷升甚慢。袁世凱深知他們志在升官發財,便把他們召至新建陸軍,破格提拔為各級軍官,給予指揮和訓練實權。選用軍事學堂出身的人擔任軍官,本是新建陸軍的重要改革之一,但這個改革一開始就帶有很濃的封建依附色彩。據統計,到1896年4月,“武備學生充該軍統領、幫帶、領官、哨官、哨長、教習者計已一百三十餘名”。⑩其中著名者有: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以文童考入武備學堂。畢業後被李鴻章派到德國學炮兵一年。回國後,在威海衛防軍中擔任教習。1896年1月,由袁世凱調至新建陸軍,即被越級提升為炮兵營統帶兼炮兵學堂監督。'1'
馮國璋(1859…1919),字華符,河北河間人,在北洋武備學堂學習期間考中秀才。1890年畢業後,先留堂當教習,後為淮軍將領聶士成的幕僚,曾隨軍參加甲午之戰。1895年夏,由聶薦舉充當出使日本大臣裕庚的隨員。在日本和日軍中將青木宣純結識,考察日本軍制,彙編成書,次年初回國,呈送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