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3 / 4)

小說:袁世凱傳 作者:瞎說唄

遂發行洪憲六厘公債二千萬元,因商民拒絕認購,僅得七百萬元;而在1914年8月發行公債二千四百萬元時,認購很快超過原額一百四十餘萬元。由此可見袁政府推行帝制的,失去了商民的信任。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是反帝制的先鋒,是當時人民的代言人。他們最先揭露袁氏稱帝的野心。“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黃興等人沒有向腐惡的封建勢力屈服,始終堅持建立民國的政治信念,並決心以從前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精神,反對袁的獨裁統治。為了重新集結革命力量,孫中山於1914年7月在日本組成中華革命黨。以黃興為首的一部分人,不同意黨章中的若干細節規定,拒絕加入,而以“歐事研究會”的名義進行活動,形成國民黨的另一派別。孫中山與黃興的意見分歧,削弱了反袁力量,使袁認為有機可乘。1915年10月駐日本橫濱的一個坐探密報梁士詒說:“帝制可進行,孫、黃分家。”'1'梁轉呈袁世凱,袁大為高興,遂加快了稱帝的步伐。實際上,革命民主派內部雖有意見分歧,但反對帝制的態度卻是一致的,而且他們都重視武裝討袁。

孫中山於1915年夏就決定組織中華革命軍,並不斷派遣黨員潛往上海、江蘇、廣東、浙江、湖北、湖南、遼寧、陝西等地,聯絡軍隊,先後舉行過多次武裝起義。由於孫中山沒能認識到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沒有提出符合農民切身利益的口號,更沒能在行動上和農民的反抗鬥爭建立真正的聯絡,所以武裝起義的規模很小,都沒有能取得勝利。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次是在1915年12月5日發動的上海肇和軍艦起義。當時,袁氏正得意地製造民意,革命黨人在上海策動肇和軍艦起義,炮轟製造局,並分兵進攻警察署和電話局,計劃佔領上海。在北洋軍的圍攻下,起義很快遭到失敗。然而,這次起義顯示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制的決心,對袁氏製造民意的陰謀活動是一次有力的揭露和衝擊。

中國各階層人民的反抗運動,是決定袁世凱敗亡的最根本的力量。正是這種不斷高漲的反抗怒潮,迅速地影響到統治階級內部,使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認識到恢復帝制是徒勞的,從而分化出反對派來。

以梁啟超為首的進步黨人大都對袁世凱推行帝制感到焦慮不安。早在1914年底梁啟超就已辭掉幣制局總裁,不欲再“然屍高位而無所事事”。次年初更進一步發牢騷說:國民“積年所希望所懷想遽一空無復餘”。“舉國沉沉,悉含鬼氣也”。'2'4月末,他見“國體問題已類騎虎”,遂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勸袁氏懸崖勒馬。他說:“我大總統何苦以千金之軀,為眾矢之鵠,舍磐石之安,就虎尾之危,灰葵藿之心,長萑苻之志。啟超誠願我大總統以一身開中國將來新英雄之紀元,不願我大總統以一身作過去舊奸雄之結局。”還說:“立國於今世,自有今世所以生存之道,逆世界潮流以自封,其究必歸於淘汰。”並懇切要求袁“稍捐復古之念,力為作新之謀”。'3'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梁終於對袁氏完全失望了,並預見到他必然垮臺。為了掌握袁垮臺以後的局面,他毅然決定反袁,而且決心爭取反袁鬥爭的領導權。他在給同黨的信中說:“當此普天同憤之時,我若不自樹立,恐將有煽而用之假以張義聲者,我為牛後,何以自存?”'4'

籌安會出籠後僅一星期,梁啟超就撰寫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批駁楊度的《君憲救國論》,蹈瑕抵隙,不遺餘力,並提了自己的答案。他列舉國內外的具體事實,說明袁世凱稱帝一定會垮臺,落得身敗名裂。袁世凱探得訊息,曾派人賄賂他二十萬元,說是送給他父親的壽禮,並示意其文不可發表。他婉言謝絕,並把文章錄寄袁氏。不久,袁又派人來威脅說:“君亡命已十餘年,此種況味亦既飽嘗,何必更自苦?”他斷然回答道:“餘誠老於亡命之經驗家也,餘寧樂此,不願苟活於此濁惡空氣中也。”'5'他的文章道出了官場上人們朦朧感到還不能說透或不敢說的話,因此發表後風傳一時,產生了很大影響。

與此同時,在北京做官的一些進步黨人,除被袁世凱收買的參政院秘書長林長民等外,'6'大都藉故掛冠而去。農商總長張謇請假回原籍南通,抵家鄉後立即遞上辭呈。教育部長湯化龍辭職躲到上海。熊希齡以省親為由,離京回湖南原籍。參政院院長黎元洪託詞有病,堅決辭副總統,拒不出席參政院會議。雖然袁世凱極力挽留他們,終不能使他們回心轉意。

進步黨人所察覺到的危機,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和徐世昌等人也同樣有所覺察。並且,他們還懷著一種說不出口的憂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