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看不懂的漢字,脫裡赤吃驚問道:“賈似道老賊不是去遂寧了嗎?怎麼會出現在達州?”
沒人能回答脫裡赤的問題,只是山上一聲炮響,埋伏在盆地四周的宋軍隊伍同時吶喊,一起殺出。脫裡赤心知中計,果斷命令道:“兩翼反衝鋒!這個盆地地形開闊,適合我們作戰,先衝散兩翼敵人再突圍。”
確實,通川附近的這個盆地底部是比較開闊,最寬處足足有七八里的距離,很是適合阿里不哥軍的騎兵衝鋒。不過宋軍步兵也不傻,並沒有直接衝下山和蒙古騎兵硬拼,而是搶佔山道有利地形,以弓弩亂射靠近的蒙古鐵騎,蒙古騎兵也以弓箭還擊,盆地兩側殺聲震天,箭飛如蝗,雙方都有士兵不斷倒下。
……
與此同時的宋軍帥旗下,本應該身在遂寧的賈老賊一邊用望遠鏡仔細觀察戰場,一邊與參謀子聰討論宋軍和阿里不哥軍的優劣。賈老賊讚道:“最純粹的蒙古鐵騎果然名不虛傳,被我們包圍了還能不慌不亂,冷靜反擊,難怪這樣的軍隊能橫掃天下無敵手。本官堅持來親自指揮這場伏擊戰,瞭解阿里不哥部隊的真實戰鬥力,還真是來對了。”
“自從進入中原以後,忽必烈的軍隊已經蛻變了不少,戰術、武器和兵種都豐富了許多。阿里不哥的軍隊卻保持原樣沒有改變。”子聰也是一邊觀察著戰場,一邊向賈老賊講解阿里不哥軍的優劣勢和戰術特點,“阿里不哥的軍隊通常戰術是這樣,軍隊分為五個橫隊,彼此間保持一定距離。在平原上遭遇敵人後,他的第一、二隊原地迎敵或者稍微退候,保持與敵人的距離,不斷以弓箭制敵。同時另外三隊左右分開,藉助灰塵或者山丘掩護,迂迴到敵軍兩翼和背後,待到佈置完畢,主將下達總攻命令,四面便一起殺出,使敵人大亂,繼而聚殲敵軍。”
“完美的騎兵戰術,如果是在平原地帶,我軍絕對吃大虧。”賈老賊再度稱讚一聲,又問道:“既然蒙古輕騎兵戰術已經如此完善,忽必烈又是如何改進?又是如何在開平以北的開闊地帶多次打敗阿里不哥的呢?”
“忽必烈吸收了金國的武器技術和大宋的步兵戰術,將之揉和在一起,發展了一套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戰術。”子聰解釋道:“忽必烈通常是以步兵正面迎敵,騎兵包抄阿里不哥軍的兩翼和背後。太師你也知道,大宋流失的神臂弓射程通常在二百七十步之外,而蒙古騎兵的標準角弓只能射一百五十步,所以在正面對射中,阿里不哥軍絕對射不過忽必烈的步兵,同時忽必烈擁有數量龐大的騎兵,可以保護步兵兩翼和後方,糧道也可以由騎兵保護,絲毫不用擔心後顧之憂。”
“騎兵,大宋最大的軟肋啊。”賈老賊長嘆一聲,放棄了觀察大宋騎兵和阿里不哥騎兵對決的事前打算,果斷喝道:“開炮,打亂韃子的編制。”
旗號打出,佈置在兩側山上的二十門鐵芯木殼炮同時開炮,隆隆爆炸聲中,烏黑的炮彈應聲而出,拋灑落入蒙古騎兵整齊的隊伍之中炸開。阿里不哥軍的戰馬和士兵都是第一次遭遇火炮攻擊,眼見從天而降的鐵疙瘩竟然會砸死人會爆炸,隊伍立時大亂,兩翼與宋軍對射的蒙古騎兵也開始慌亂,迅速被宋軍射散。又是兩輪炮擊下來,蒙古騎兵開始吃不住勁了,脫裡赤被逼無奈,只好命令道:“撤!往北突圍!”
號角長鳴,旗號飛舞,沒有被炮擊打亂編制的蒙古騎兵首先向北衝鋒,已經在北面出口處佈下疊陣的宋軍步兵以神臂弓迎頭痛擊,後面的宋軍騎兵也吹響了反擊號角,高鳴和楊晨煥率領的五千騎兵首先殺出,以弓箭射殺蒙古軍殿後部隊,壓縮蒙古軍的活動空間,佈置在山峰兩側的鐵芯木殼炮則不斷開炮,專挑蒙古軍隊人馬密集處炮擊。
盆地中殺聲震天,爆炸不絕,賈老賊在帥旗下卻臉色不善,因為賈老賊透過望遠鏡清楚的看到,宋軍騎兵在弓箭準確度和射擊速度上距離蒙古鐵騎還是有一定差距,通常蒙古騎兵每射出十箭,宋軍騎兵卻只能射出六到七箭,甚至更少。雖說這點與蒙古騎兵從小以射獵為生有關,但賈老賊還是忍不住低聲嘀咕道:“差距啊,如果不想辦法解決掉韃子的騎兵,北伐的仗只怕還是難打。”
“太師,我們第一個疊陣的步兵已經開始和韃子騎兵肉搏了,可以發動總攻了吧?”子聰提醒道。賈老賊點點頭,向旗號臺一揮手,旗號臺上的三十門戰鼓立即同時敲響。聽到這聲音,盆地兩側的宋軍隊伍一起殺出,向阿里不哥軍發動總攻擊,同時宋軍的火器部隊也點燃了藏於中空竹管之內的導火線,導火線順著竹管燃燒,引燃事前埋在盆地北側的地雷,正在奮力向北突圍的阿里不哥軍正好擁擠在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