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3 / 4)

小說:裂日 作者:隨便看看

次正常的輪換。

“我希望印度自由強盛,敢於犧牲自己,勇於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每個人應當為自己的家庭犧牲,為自己國家犧牲,為自己的民族犧牲,為全人類而犧牲。我期望天國降臨塵世。”

這是阿甘回到自己的祖國,在孟買上岸的時候發的誓願。“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也稱天竺或身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甘和大多數印度人一樣,對大英帝國忠心耿耿,因為他相信,英國定會懷著同情之心接受印度民族主義的要求: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的印度,實現印度自治。

然而,阿甘錯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透過了《羅拉特法案》,殘酷鎮壓一切旨在要求印度解放的騷亂世界。清醒過來的阿甘找到了一個對付英國的辦法。這個辦法即簡單又奇特:印度全國將以死一般的沉默表示抗議,也就是不合作運動。接著,阿甘組織了一次哀悼日,印度人關閉商店,停止營業,走出學校,進行罷課,或者到寺廟裡面去祈禱,或者乾脆閉門不出,全國到處是死一般的寂靜。

但是,就在不合作運動進行了一個星期後,數千名市民在澤普邦的阿姆利則舉行和平示威遊行,抗議英國人對該城採取的報復行動。英軍士兵開槍射殺了1500多名參加示威的市民。阿姆利則的屠殺使阿甘最終失去了對大英帝國的幻想,他開始力圖控制一個民族組織,以實現他的願望。

他的威望使他的摺椅個願望很快得到實現。在西元1923年11月舉行的印度國民黨代表大會上,透過了阿甘起草的新黨章。黨章上規定:國民大會的宗旨,是印度人民使用一切合法與和平的手段求得自治。這意味著國民黨成為一個以阿甘的非暴力學說為指導思想的群眾組織,無論阿甘是否擔任黨的領導職務,他都將是黨的靈魂和領路人,印度獨立鬥爭中無可爭議的領袖。

說到印度,就不能不說這個國家的宗教。在這塊南亞次大陸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分歧和衝突是長期困擾印度社會安定的問題之一。根據《摩呵婆羅多》記載,西元前2500年前,雅利安部落入侵印度,將他們的文化與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的文化急劇結合,隨即產生了印度教。雅利安人為印度帶來了《吠陀經典》,後經印度聖賢的提煉豐富,逐步發展成為印度教義的核心基礎。

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傳人印度較晚。儘管歷史上在西元7世紀就有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記載,但實際上到了14世紀,伊斯蘭教才在印度站穩腳跟。在此後的數百年間,莫臥兒王朝的穆斯林皇帝無情地統治著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傳佈著主宰一切的真主的聖訓。

因此,在印度這兩支宗教對上帝的觀念是不同的。印度教認為,造物主與受造之物是合而為一,上帝不是人,而是以紛繁複雜的形式永恆地、無所不在地存在於萬物之間。在印度教的神廟中,各種神像林立其間,它們有的頸上盤繞巨蛇,有的伸出六隻手臂,有的人身象頭,還有猴子、童女和歡喜佛塑像。印度教徒們可以在浮如煙海的三百萬個神中,選擇自己的神主,以代表唯一的上帝。

與印度教相反,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是遙遠的、永恆的唯一的真神。《古蘭經》禁止以任何形勢象徵真主,清真寺內樸實無華,唯一的裝飾品就是抽象的彩繪圖案,或者是冗長、連續出現的真主的99個名字。

宗教教義上的差別,構成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裂的重要原因。同其它任何形式的宗教一樣,對異教徒的鄙視和仇視同樣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本性之一。

18世紀初葉,隨著莫臥兒王朝的衰亡,一場復興印度教的運動在印度興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衝突不斷,只是英國人來了以後,印度才暫時出現了一段時間的平靜時期。儘管在印度許多地方,兩大教派的信徒們混雜居住,但他們分別有自己的街區,通常以一條大路或一條小徑作為分界線。他們各自有自己專用的水井,印度教徒們寧願活活渴死,也絕不到近在咫尺的穆斯林井內打水。

西元1933年1月28日,印度穆斯林大學生拉赫馬特。阿里在英國劍橋的一家村舍裡起草了一份建立穆斯林自治國的方案。他呼籲:“我們決不會把自己釘死在印度民族主義的十字架上。”他主張在印度穆斯林人口最多的西北諸省建立一個統一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精神上純淨的人的國土”。

阿里的方案的到了由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盟的贊成。這個方案理所當然地被阿甘反對。阿甘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廣大的印度國家。他十分清楚,建立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