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藉口說他們需要福克蘭群島來監視俄國人的潛艇,但是當卡特禁止美國糧食向蘇聯出口以抗議蘇聯在阿富汗的行徑時,阿根廷人還是很樂意地補足了蘇聯的糧食缺額。顯然,獨特的民族主義激情和自身利益統治著國防事務,在南大西洋投下的石頭可以波及加勒比海、直到波托馬克河,甚至克里姆林宮的走廊。
結論
目前已經在地平線上出現而且對人類未來可能是個吉兆的前景是,西歐不會選擇參加大國的權力遊戲,而是要使自己保持中立。不管西歐那時是否受共產黨人的蹂躪,都沒有理由讓它遭到核毀滅,或使美國和俄國為了它而相互燒死。在德國、丹麥、低地國家和英國,贊成這種選擇的情緒正在增長。施密特總理知道,大量社會民主黨人都是這樣想的。安東尼·韋奇伍德·本就是因為施行這種政綱而以數票之差沒有當上工黨領導,而工黨本身採取了單方面裁軍的政策。
在鐵幕的另一面,俄國不可能堅信波蘭、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計程車兵願意為征服西歐而戰鬥。蘇聯對其土耳其族和斯拉夫族部隊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而獻身的願望,很可能有所懷疑。美國同中國的和解和日本的鎮靜態度,可能會削弱美國想在太平洋區域成為唯一的凌駕於他人的存在,冒冒失失地投入不逐步升級到世界末日就不能指望打贏的戰爭中去的瘋狂努力。
至於西南亞的油田,由於傳統的穆斯林人尋求同世界上不能抹煞的變化相適應,這些油田將在當地易手。這一地區的經濟和社會不管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都熱衷於石油收入,而且強烈傾向只要可能就讓油井出油。有人擔心俄國人會直接干涉從掛圖上看似乎比較短的陸上輸油線,實際上這些線路經過的陸地是乾旱、艱難而又令人生畏的,這一事實理應可以減少上述的擔心。承認西方經濟當前嚴重依賴海灣地區的石油,這並不是說就沒有可以替代的東西。
西方社會並不是從根本上要依賴石油,以致於願意冒自己覆沒的危險去保證某種可替代品的供應。七十年代石油供應的中斷並沒有引起混亂,而是產生了靈活性更大的經濟戰略。
對核戰爭的代價和收益不管怎樣計算,結果必然是虧損極大。回想起來,1945年全面勝利得來好象一點也不便宜。如果英國是為了保持其帝國和它統治下的和平而戰,它顯然失敗了。如果美國和英國是為了遏制德國對心臟地帶的控制而戰,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把它交給了俄國。如果美國是為了保待對太平洋的控制和打破大東亞共榮圈而戰,那末現在則是遠東經濟的繁榮已不可分割地與日本的繁榮聯絡在一起。美國在亞洲的影響是由於它終於承認它打仗站錯了隊,並且與中國政府建立了友好關係才取得的。如果那場戰爭是為了保持英國皇家海軍和美國海軍的制海權,它就預示著皇家海軍將讓位和俄國競爭將崛起。人的生命、破壞的財物、作戰物資與經濟、以及社會混亂等方面的代價是巨大的。民族社會主義(納粹)顯然是太可惡了,因此人們根據關於人類本性的任何樂觀主義觀點都會認為它包含著自身毀滅的種子。德國持久統治的前途是建立在準備征服世界而不是準備保持帝國的國防軍的基礎上。使英國堅定了決心並把美國拖入與德國的戰爭中的德國入侵英國的危險,根本就不是真實的。1939年至1945年之間佈下的恐怖主義的威嚇對現在互相敵對的戰勝國的能源造成了不斷的消耗。當然,事後對戰爭價值進行判斷時確實需要詳細說明與實際相反的選擇方案。你評價做某件事的決心,只能以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情況會怎樣為根據。然後把代價和收益作為區別兩個系列事件的標準。歷史學家可能會否決“假定”的合法性,但這一問題對於政治家來說卻是可以尋求合理性的唯一線索。從這種回顧得出的總的回答似乎是,現代戰爭沒有有價值的勝利。勝利顯然是付出極大代價取得的。贏得戰爭以及重整戰敗國的代價很大,戰爭勝利因之成了對國庫的沉重負擔。
也許關於戰還是不戰問題的提法應該是,什麼樣的獎賞才抵得上毀壞文明,這個很可能就是人類的最後統治手段的代價。根據什麼樣的戰略問題一位主席或總統開始用核武器交火才算是有理性的行為呢?是為了防止德國重新統一?是為了阻擋紅軍進入波蘭?是為了確保來自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還是為了防止俄國人越過阿穆爾河發動入侵?距離和地形仍有保護作用,可以分隔攻勢行動,由於對此一無所知,因此對地面行動的許多可能令人發瘋的擔憂被大大誇張了。如果我們不讓用這種地理知識去消除我們的擔憂並承認從戰爭的可能結果來看是不值得冒毀滅的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