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天歌 作者:生在秋天

地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航天英雄形象。如在中央主抓導彈、火箭、噴氣三大尖端技術工作,每次導彈發射都親臨前線,在困難時期聯絡眾將帥為五院科研人員向各大軍區和海軍募捐“科技肉”、“科技豆”、“科技魚”,親自主持擬定《科學十四條》並明確講“對自然科學工作者,要求他們‘專’是天經地義的,如果是專家不‘專’,那還算專家嗎?我們今天的專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專得不是太深而是太淺。尤其是有傑出貢獻的著名科學家更是太少了,我們國家需要很多傑出的科學家”的共和國元勳聶榮臻元帥;響應聶帥募捐倡議,說“老子就是當褲子,也要把導彈、原子彈搞上去”,在廣州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把帽子放在桌子上然後說“今天,我是來為大家脫帽加冕的,就是說脫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加上勞動人民知識分子之冕”的陳毅元帥;面對前蘇聯專家刁難中國酒精而用國酒招待他們最終讓其簽字同意用中國酒精作導彈推進劑的彭真同志;在南苑為中國首批集結的航天科技隊伍開講導彈第一課、為中國航天事業傾注大量心血、透過細微末節發現新一代航天英才的“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從軍隊指揮員成長為火箭總指揮、工作上嚴嚴謹認真、鑽進運載火箭“肚子”內親自檢查不易複查部位並同意用胃鏡給火箭檢查身體的張鐮斧部長;奮戰三線基地17個春秋沒休過一次探親假、曾擔任過3個型號和“長征二號丙”火箭總指揮的袁連啟;為確保“長二捆”火箭首飛成功鑽進有毒氣體四氧化二氮瀰漫的火箭尾艙進行搶險而中毒昏迷中仍關心著火箭和其搭檔(“快,快救火箭,快去把阿宏拉出來”)、最終獻出寶貴生命的國家特級技師魏文舉;年輕時就嶄露頭角率先提出導彈燃料卸料方案、善於逆向思維、以超前意識和全球視野帶領中國火箭走出國門躋身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壯舉中提出三步走宏偉構想的王永志院長;中國航天青年領軍人、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中國火箭隊伍的領軍人物前研究院院長吳燕生‘自學成才的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金牌火箭的鑄造者龍樂豪;航天“神刀”顧大明;自學成才的火箭專家、鑄鐵冷焊首創者陳忠盛;神技天焊高鳳林……就是這樣一個由航天精英組成的英雄群體,以他們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以青春、智慧、心血乃至生命化作志在九天的神箭,創造了中國航天業的奇蹟——正如美國“大力神”火箭副總設計師、休斯公司特邀技術顧問史密所說,他們“的確是善於也敢於創造奇蹟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歷經50年征程,培養和形成了“永不停步,勇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創一流”的研究院精神(四永精神),培育出了“頑強,毅力,忍耐,堅守”的院魂;透過研究院50年輝煌的壯美歷程,在那些為中國導彈和運載火箭事業騰飛獻出青春智慧和熱血、付出巨大努力的航天精英們身上,我們真切地看到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強烈地感受到了“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自強自立偉大民族精神在當代的傳承和弘揚。從這個意義上說,《天歌》又何嘗不是一曲唱響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壯歌?!

詩人卡羅琳·享森《奔向群星》詩云“我們聚集在一起,去創造地球的未來。/我們手挽著手,我們是再生的人類。/宇宙敞開了大門,群星敞開了大門,/星空中有著豐饒的土地。/宇宙敞開了大門,未來在我們肩上,/奔向宇宙,奔向群星。”讓我們唱響“天歌”,去追尋中國運載火箭事業和今日中國更輝煌的未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為在天宇書寫神奇的人們而歌

——讀天泉、何建明長篇報告文學《天歌》

文/李炳銀

我們曾經一次次地為核彈爆炸、衛星昇天、“神舟”遠航、“嫦娥”奔月的偉大壯舉而歡欣鼓舞,而自豪和驕傲。因為正是這些在國際高科技平臺上我們國防航天科學工作者的出色表演,才在現今的國際社會生活中建立了我們民族國家的尊嚴和威望,有了表達我們意志的地方和力量。所以,這些科學的偉大成果,是立國的劍,是興國的旗,是固國的根基,是國家建設發展和強盛的突出表現。

可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很清晰地知道,無論是核彈,還是衛星飛船,它們的升空遠航都是必須有火箭的託舉才可以實現。而導彈、衛星和飛船是否能夠得到成功的放飛,火箭的助推是否成功,其實是具有很關鍵的作用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