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地改變追求。正因為我們在創造新事物,也正因為我們自主地選擇了我們的事業,所以更要努力將這項事業繼續下去,繼續一項事業的理由正是因為我們自主的選擇。

這種存在主義的信條由19世紀早期丹麥的索倫·克爾凱郭爾(S縭en Kierkegaard)首次提出。他認為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而不能訴諸規則或慣例。總之,每個個體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哪怕只是選擇接受某種規則。

克爾凱郭爾引用聖經裡獻祭以撒(sacrifice of Isaac)的故事來說明了他的觀點:

亞伯拉罕聽見天使的聲音,告知要他獻祭他的兒子以撒,亞伯拉罕照做了,但日後他可能會意識到,那實際上是他自己的聲音在假傳上帝的旨意,可真假與否已無法證明。所以是他自己相信了那個聲音出自天使之口,也是他自己順從地犧牲了兒子,這些都是他自己的責任。13

強調絕對的自主選擇,並強調對所選擇結果持之以恆,這種觀點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作品中屢屢出現,它強調了個體的重要性,並鼓勵個體不斷去嘗試打破陳規。我們必須“把每種情況都重新加以考慮”,讓·保爾·薩特(Jean…Paul Sartre)在他的作品中說:“並試著探求……怎樣才能做到最好……必須真正地自主決定……記住,我們能夠決定一切。”14

IBM公司的托馬斯·沃森也持同一觀點,他把“思考”作為標語貼到了公司每一間辦公室的牆壁上。他深知自己不能因循守舊,而且必須對自己的決定所造成的結果負責—因為他的決定曾不止一次地將公司推到破產邊緣。

探索發現很難被作為一項原則來奉行,因為人類總是傾向於融入其他事物,比如某個組群或團體,他們趨向於讓外部規則來統治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存在主義者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薩特曾指出:人們無法承受無止境的探索發現帶來的所謂自由,因為擁有探索自由的我們再也不能說“我無能為力”了。15探索發現過程所需要的持續開放性會同時給予我們痛苦與快樂。然而,對於接受了這一目的的人來說,自會體會到一種超越痛苦的道德成就感,隨之而來的自由和權力也會讓他感到欣喜,因為我們每做出一個選擇,都可能發現一個新世界。

。 想看書來

追求卓越:品德的完善(1)

追求卓越的目的讓人們建成了歐洲最偉大的天主教堂,也造就了當今那些最成功的、富有創造力的專業公司。同藝術家們一樣,它遵守藝術品自身的標準,而不是根據買主的需要去創作,它主張人們為達到更高的標準而奮鬥不息。站在大教堂的地面上,人們根本看不清穹頂上的天使圖案,而中世紀的工匠們用來雕刻它們的時間卻和花在其他顯眼物體上的一樣多,這麼做只為了讓上帝也能看見。追求卓越的企業寧可損失顧客,也不肯屈從於顧客的低標準。像《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這樣的出版商,理論上雖然也盡最大可能地追求利潤,但在實踐中卻力爭求實,並注重知識的完整性。

追求卓越和謀求利潤最大化之間並不衝突:我們後邊將要詳細討論的沃倫·巴菲特,就是現代商業中二者兼得的最好例證。

人們選擇這一型別的目的,是因為他們相信卓越的成就能體現人生的最高境界。你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已經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的一員,也必定會有外人來評說你所做的貢獻。如果你崇尚卓越,那麼就應該培養高尚情操,力求在社會中發光發熱。

公元前四世紀,亞里士多德在雅典講學時首次提出這種追求卓越的思想。他的學生都是即將成為雅典市民的年輕人,當時公民權利和責任理想以及市民所屬城邦的理想都是真實有力的。

根據他的學說,人類的活動歸根到底是要達到“eudemonia”,這個詞常被譯為“幸福”,但它的意思應該更接近“完滿”、“繁榮”或“成功”。這其中暗含的意思是:人們發揮自身的功效,而eudemonia則是這種功效的實現。但是單靠確立目標並不夠,我們需要培養的是“美德”。這裡的美德並不是抽象的善行,它必須是存在於我們性格中的一種特質,只有這樣才能在成功之路上引導我們的行為。

亞里士多德被稱為是永遠的樂觀主義者。在現今世界裡,我們傾向於將結果和途徑截然分開,相反,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中,成功和美德是密不可分的。對於他來說,離開了途徑(即美德),就無法取得結果(即成功)。我認為,沃倫·巴菲特是亞里士多德這種道德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