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近代中國人思想進一步腐化。興辦洋務,主要在外交方面,與外國列強謀求共同合作。
2。師夷長技不制夷
三辯定乾坤
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未曾給中國太大的觸動,〃二鴉〃給天朝帶來的可是無限創痛。京師被洋人攻破,帝國都城三千多年來頭一次被洋人佔領,咸豐皇帝倉皇外逃,避難於避暑山莊,還英年早逝一命嗚呼。痛定思痛,朝廷決定改弦更張。
由於對如何解決國內重重危機,是否需要向洋人學習以及如何學習等諸多問題上的差異,朝廷官吏分為頑固派和洋務派兩大派別。洋務派在中央以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這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兩派都是要維護清朝統治,但是怎麼維護在手段上是有區別的。一方主張原封不動地維持著就行了,一方說洋一把吧。洋務派跟頑固派進行了三場論戰。
第一場就是華夷之辯。頑固派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以夷變夏,要譭棄中國的統治和倫理道德。中國近代的探索舉步維艱,小日本為什麼一下就成功,甭管我跟誰學了,我都還是日本人。中國幾千年都是人家跟我們學,現在我們跟他學,學了以後我還是不是我?中國人這種觀念非常強烈,你如果讓我們學洋人的東西,那就是以夷變夏,如果中國人都認為洋人先進,北大清華畢業生都跑美國去,這不就是以夷變夏?當然這個很容易取得勝利,因為甭管是頑固派和洋務派其目的都是一樣,就是用洋槍火炮衛我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保衛儒家文明。
第二場辯論是道器之辯。道是制度,器是技術。中國人是看中制度還是看中技術?當然是看中制度。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禮儀為幹櫓〃抵禦外辱。洋人來了之後怎麼抵禦他,給他上課,講四書五經,拿經書把洋人幹掉,頑固派一幫人都是理學名家。洋務派說,大學士您說得太好了,但是〃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幹櫓,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已致釀成庚申之變〃。恭王當朝問頑固派代表倭仁老師,下次再發生庚申之變,聯軍打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線去跟英國人理論,敢不敢披著你的甲冑,舉著你的幹櫓去給人上課?如果你敢的話,則本王唯大學士之命是從,嚇得倭仁二十多天沒敢上朝,說我腳崴了走不了。
第三場義利之辯緊跟而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王安石就是這麼被攻擊的,整天修工廠弄鐵路,不就是一幫小人嘛。最後朝廷明白了,皇太后也明白了,光在那兒嚷嚷口號,國庫裡的銀子能自個兒長出來?洋務運動透過這場辯論基本上是把頑固派的勢力給打下去了,洋務運動興起、發展起來。
衙門理事多
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的勢力主要是總督和巡撫,他們掌握地方實權。曾國藩兩江總督遷直隸,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階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曾國藩一走遺缺就由李鴻章補,所以李鴻章也是兩江總督遷直隸。
清中期以後對於地方大員定設八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兩湖(即湖廣)、兩廣、四川、雲貴。另有漕運及東河、南河總督三員。兩江是最富庶的地方,江蘇、江西、安徽三省地盤也大。左宗棠是閩浙遷陝甘,張之洞是兩廣遷湖廣,基本上清朝地方八個總督這就佔了四個了,張之洞做湖廣總督長達三十多年。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階長官,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從一品。
曾國藩在危難之時,維護了清朝統治,維護了舊文化。他雖然並未親身參與同英法聯軍的戰爭,但是西方人的勢力深入長江,在長江一帶作戰的曾國藩深知,舊文化並不能救中國。曾國藩注重水師,認為水上優勢也能決定陸上優勢,西方的軍器和練兵之法在我們之上,所以他提倡自強,要購買西洋輪船槍炮,以夷器制夷。
後來的中國認識到,夷是制不了的,不被夷制就不錯了,唯有自強。夷的洋槍火炮太厲害,所以,洋務運動前期〃自強〃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的天津機械製造局。透過洋務運動,清朝的軍隊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