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胸中涇渭分”了!這就使他處身於更加不利的地步。
這段描述真實再現了我父親1972年從“五七”幹校回京後的生活,這種生活對於他來講,不亞於“文革”初期“坐噴氣式”、挨耳光和刷廁所;也不亞於在幹校白天干重活兒晚上挨批鬥。對於他,“寫相聲說相聲”才是他生命之所在。直到臨死前,他還在說:“只有在臺上那30分鐘我才是最幸福的。”下面的故事就是他那段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
1994年的春節,我去給父親的老友—全總文工團的曲藝作家許多先生拜年。那時,父親去世已經快一年了,許先生見到我仍然很激動,拉著我的手,給我講了一段1974年11月底,他和父親一起去山東體驗生活蒐集創作素材的往事。
我記得聽父親說過,他們那次的膠東之行,主要是被派往有“海上大寨”之稱的大魚島學習,但是許先生說他們歷時一個月跑了七八個縣。記憶中有招遠縣、海陽縣、榮成縣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海陽縣。他還拿出一張照片,指著上面前排中間兩位衣著樸素的老者問我知不知道他們是誰?原來他們就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地雷大王于化虎和趙守福。電影《地雷戰》中的民兵連長趙虎的原型就是于化虎。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海陽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于化虎曾經先後研製出30多種石制地雷,他本人就消滅日偽軍171人。為此,于化虎在1950年被授予全國民兵英雄、“爆炸大王”的光榮稱號。趙守福也是海陽人,1919年出生,比于化虎小六歲,他曾參戰200餘次,殺敵138人。同樣也是膠東著名的爆炸大王、民兵英雄。照相時許先生站在兩位英雄的旁邊,看得出父親也是滿懷敬意地站了在他倆的另一邊。這幀照片是許先生去世前,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時,他特意送給我的。據查,于化虎老英雄2004年7月20日去世,享年91歲。
掃廁所的老頭(2)
當然,能讓許先生記住海陽縣的不止於此。還有下面這個故事。那是他們一行五人到達海陽的當天,因為下榻的縣招待所樓裡沒有廁所。許先生和父親就去樓外方便。廁所在大院的東側,面積很大,想必是為了開會時可供多人同時使用的緣故。男廁一排二十幾個蹲坑,蹲坑前有一條窄窄的排水溝,裡邊落了不少樹葉木棍兒和便紙,一眼望去就知道出口有被堵塞的可能。許先生方便完,先於父親回到樓裡時,發現縣委領導已經來盡地主之誼了。領導一一和大夥打招呼,卻唯獨不見主角侯寶林,聽說人在廁所就叫秘書去請。
秘書來到廁所,見一個老頭背對著門,身穿一套“青年式”棉服,藍色的面料已經曬得發白,腳穿黑色的棉膠鞋,頭上一頂破舊的呢帽,正用一根長棍認真地清理排水溝裡的垃圾,便回去覆命說:“找不著,廁所裡只有一個打掃衛生的老頭。”許先生聽了,心說不能,就親自去找,證實是個誤會。用許先生的原話說:“當時縣裡的幾位領導不知是驚訝、是敬佩還是不理解,甚至還有幾分尷尬。”個個臉上的表情都很複雜。其中一位對招待所所長說:“這回我們海陽縣招待所要出名了,連相聲大師、人大代表都來給我們打掃廁所了。”弄得所長面紅耳赤十分狼狽。大夥兒都笑了,父親卻笑不出來,他最先想到的是給所長找了麻煩,心裡十分內疚。晚上回到客房,父親對許先生說;“不想剛出牛棚又犯錯誤,原是自己行為不夠‘檢點’,可人家所長招誰惹誰了,看來冤假錯案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許先生就安慰他說:“這也怨不得你,這些年你盡掃廁所了,這也是身不由己呵!”
順便說一句,父親當時穿的棉衣褲,是我1969年去內蒙古插隊時領的“知青服”,因為去的不是時候,女服都被領光了,只剩下一套大號男裝。父親正好要去河南幹校,苦於身無禦寒衣,就用了我的“知青服”。1969年父親已是年過半百之人,聽說還讓他參加“青年突擊隊”,扛一百多斤的麻包。雖說殘忍,卻和著裝很“匹配”。這套棉裝他一直穿到“文革”結束。
2007年2月8日
侯寶林與新相聲(1)
劉乃崇
侯寶林正式拜師專門說相聲是在他21歲的時候,也就是1938年。北平(京)1949年解放時他32歲,不算過去從藝,專說相聲已經是十一年了。他從北平到天津,從在前場表演晉升到“攢底”,提高了相聲的地位,他自己也越來越出名了,然後又回到了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軍管期間,我在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