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心裡也清楚,如今隨著大漢各項新政的實施,舊有的那一套官制,確實已經無法跟上大漢的步伐了。
官制改革,那是早晚的事情。
隨後,劉宏將自己規劃的新的改革章程,一一分發給了在座的幾位重臣。
陳蕃、李膺等人,也接過章程開始仔細的觀看起來。
看著章程上,首先便廢除了上公、三公、九卿等職務,眾人也不由眉頭一動,而後不動聲色的繼續往下看去。
首先便是輔佐天子總掌全國朝政的內閣,其中將尚書檯併入內閣,設首輔一位,次輔一位,閣臣五位,共計七人,由各部堂官兼任。
餘下十部,分別為戶部、吏部、兵部、工部、禮部、刑部、教育部、醫療部、水利部、交通部,每部設尚書一員、左右侍郎兩員,餘下便是主事、員外郎等。
然後就是樞密院,設總長一人,副長二人,下級分設軍政部與參謀部,軍政部負責士兵政治教育、參謀部負責軍事行動的規劃與部署。
御史臺,設總督一人,並分設左右兩院,左院負責糾察百官,右院負責糾察地方。
對於陳蕃、李膺等人來說,天子規劃的這一套官制,完全將軍政事務進行了一次明確的劃分。
內閣的地位最高,負責協助天子掌管全國政務,其中的票擬權,與之前眾人審閱奏疏的流程倒是一模一樣。
接下來就是樞密院,雖然掌軍事,但是也只有將領的任命和軍事部署的權利,後勤補充以及兵員的訓練,卻歸兵部管。
御史臺監察百官,但國事卻插不上手,三方權利架構,互相監督的同時,也互輔互成。
看完這套新的章程之後,陳蕃、李膺等人,陷入了沉思當中。
多年的政治生涯,也讓他們一眼便看出了這套官制的不同凡響。
總而言之,這一套能夠最大限度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無論是對於天子,還是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利大於弊。
只要這套官制實施,朝廷對於大漢各地的事務,便有了話語權與決策權,這對於他們這些中央官員來說,絕對是夢寐以求的。
對於他們來說,但唯一的重點就是,自己這些人,在這次官制改革之中的地位。
毫無以為,能否進入內閣才是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