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與西方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和法國相比,中國的工業實力和戰爭實力,還完全無法抗衡。在楊一看來,一旦和西方開戰,能維持一個平局,就很不錯了,一旦進入相持階段,西方國家路途遙遠,供給困難的毛病就會暴露出來。
就在英國內閣為對華戰爭規模展開討論的時候,法國的拿破崙三世也召集他的大臣們對英國送來的情報進行磋商。
法國人也不是傻瓜,作為歐洲大陸第陸軍第一的大國,法軍的陸軍無論是士兵和軍官,當時在素質上都是最好的。要不拿破崙當初拿什麼來橫掃歐洲大陸。
對華作戰,法國人有自己的看法。恢復帝制,控制國內權利後,法國國內的各種反對勢力很多,原打算透過發動對華戰爭,擴大皇帝在國民中的威信,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並從中國得到大筆的賠款。誰知道,聯軍落個全軍覆沒的下場,一時間,國內外的敵對勢力無不拍手稱快,皇帝陛下的處境也極為艱難。為了挽回這一局面,就必須在對華戰爭中回的一個圓滿的結果。法國在海軍方面是弱項,所以海軍還主要靠英國,既然海軍不能發揮多少作用,那在陸軍方面就只能加大力量,英國人出動五萬陸軍,加上海軍,法國人至少也應該出動八萬以上的陸軍。中國實在是太遠了,出動這麼大規模的軍隊,其開支是巨大的,但這一戰又不能不打。經過君臣的緊急磋商後,法國還是決定出兵八萬,而且完全是陸軍,海軍方面就只好拜託英國了。英法兩國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運轉,作為這次戰爭的同盟者,俄國也許是對中國出兵最為方便的國家。俄國與中國接壤,沙皇對中國東部,以及蒙古等地方的領土也垂涎多時,所以俄國對中國開戰的態度也是很積極的。唯一令沙皇頭疼的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損失了二十萬計程車兵,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對農奴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也希望透過從對中國的戰爭,撈取一定的好處,來彌補國內經濟政治困難的局面。
但英法兩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態度,使的俄國對兩國的誠意有許多顧慮,雖然表面上大家是同盟,但幾個國家之間兩年前還在土耳其大打出手。所以俄國儘管很迫切的希望能從中國撈取好處,但在戰爭的初期,還是抱著觀望的態度,總是要等英法兩國打的差不多的時候,才好出兵趁火打劫的。雖然抱著隔岸觀火的心態,但姿態還是要做出來的,沙皇也開始往中國邊境集結部隊。
至於美國,眼下國內局勢動盪,北部新興資產階級和南部保守奴隸主們,在社會形態和意識形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矛盾,雙方對立的情緒極為濃重,矛盾日益加深,戰爭的陰雲籠罩著美國,出兵中國也只是口頭上喊幾下,如果指望美國出兵,這仗也不用打了。
歐洲各國緊鑼密鼓的戰爭準備的同時,中國的楊一對國家控制計劃也走到了關鍵的一步。蘭貴妃和皇子載淳的到來,給楊一出了個難題,但也給楊一帶來了機會。至少是一個能暫時穩定國家的機會。
承德城外,楊一和張鍵經過商討後,還是暫時先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在逐步瓦解國內的力量,進而完成對全國的控制,畢竟新軍要想完全控制全國,在短期內是無法做到的,而且西方國家的進攻也迫在眉睫,楊一和新軍已經沒有多少準備的時間了。等打退西方列強的進攻後,再回過頭來收拾國內的局面,這才是眼下最可行的辦法。中國是一定要回到漢人的手上的,人民黨的宗旨就是“驅逐韃虜,還我中華。”這一點,無論楊一和張鍵,都是不會忘記的,滿清對中國的通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對楊一這一個來自未來的熱來說,那是實在清楚不過的,歷史的悲劇決不能在自己的手上重演,楊一明確的告訴自己。
新書出爐,書名歡迎大家前來捧場,雖然晚了一點,但是還是要給大家拜個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