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最流行的就是綠茶。紅茶沒多人喜歡。覺得綠茶清雅高潔,而紅茶混濁汙穢。
可轉機在明朝的時候,當時武夷山市桐木村的江氏家族發現了一種全發酵茶,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的茶,名為“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紅茶於1610年流入歐洲,1662年當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她的嫁妝裡面有幾箱華夏出品的正山小種紅茶。從此。紅茶被帶入英國宮廷,喝紅茶迅速成為英國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國倫敦茶葉市場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種紅茶,並且價格異常得昂貴,唯有豪門富室方能飲用,正山小種紅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不可缺少的飲料。
英國人摯愛紅茶,漸漸地把飲用紅茶演變成一種高尚華美的紅茶文化,並把它推廣到了全世界。在康熙二十八年,英國更在福建省廈門市設定基地,大量收購茶葉。
因為在廈門所收購的茶葉都是屬於紅茶類的半發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國,取代了原有的綠茶市場,且很快成為西歐茶的主流。
但是,但是,事實上武夷茶並不是純正的紅茶,它應該是青茶,一種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的茶葉。華夏後世最出名的祁門紅茶在這個時代連影子都見不到了,上面的那些貢茶都是毛毛雨,祁門紅茶才是雅利奇打的最大的注意。
祁門紅茶史籍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陸羽的茶經,可惜不知道是因為戰亂還是什麼的,導致到了清朝的時候這茶已經沒在市面上了,還是後來光緒年間有人借鑑了閩紅茶的製作辦法,製作出來了祁門紅茶。
從此祁門紅茶響徹大江南北遠銷海外,是紅茶中的極品,享有盛譽,是英國女王和王室的至愛飲品,高香美譽,香名遠播,美稱“群芳最”、“紅茶皇后”。也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唯一入選的紅茶。
有經典名句贊曰:“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
至於瓷器,大清的瓷器其實已經名頭很響亮了,這可是幾千年不倒的金招牌,每年出口給其他國家的數量可不少。
但是雅利奇卻知道,遠在西方的某些國家,現在已經研究出來的骨瓷,顧名思義就是在製作瓷器的黏土裡加入些骨粉,然後再燒製。骨粉這一成分可以增加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且強度高於一般瓷器,因此可以做到比一般瓷器更薄、更透、更白,由此便誕生了骨瓷這一種新型瓷器。
乾隆二十一年骨瓷的出現使英國陶瓷的檔次發生了質的飛躍,滿足了英國消費者所希望的不僅強度高而且優雅漂亮的瓷器的要求,因此骨瓷一產生便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骨瓷的生產工藝配方被業內人士仿製並傳播開來。英國的朗頓地區成為首個骨瓷的生產基地。當時,嘗試生產骨瓷的生產作坊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
當然了以上最後的兩條現在還沒有實現,一是因為英國現在在戰亂,二是因為最開始製造骨瓷的時候,只是在過程中偶然摻入動物骨粉,然後很巧合的竟然一舉成功了,因此配方比例燒製的火候時間現在都還沒有研究出來,不能大量的燒製,只有少數燒製成功的作為皇家御用品。
骨瓷在未來對華夏瓷器出口市場的衝擊力,那可是槓槓的,因為其具有“薄如紙、透如鏡、聲如磬、白如玉”的特點,再加上它瓷質細膩通透、器型美觀典雅、彩面潤澤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點,成就了它潔白的質地和華貴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藝術的雙重價值,歷史上是宮廷專用品和貴族收藏之珍品,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受到不少買家的青睞,號稱“瓷器之王”。
雅利奇記得這骨瓷在西方大發光彩好像是乾隆皇帝去世的時候,因為這時間太巧合了因此雅利奇記得很牢。
也就是說距現在還有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華夏原本就是玩瓷器的行家,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只是以前沒人會將骨粉加入黏土裡面而已,視野的侷限性導致了後來的悲劇。
當然雅利奇之所以敢打這個時間差,還是因為現在的骨瓷配合她記得沒錯的話是“六份骨粉和四分瓷石”,但這配方燒製出來的骨瓷還不是最好的骨瓷,後世英國公佈出來的骨瓷配方是“五十份骨粉、二十五份瓷石和二十五份粘土”。
事情要成功,有配方有人還不算數,還得有上好的原料才行,有道是一分錢一分貨,原料質量不同那製作出來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恰好骨瓷在華夏也有一塊頂級的原材料地——唐山。
這地方簡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