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不說鄭國公家哪點不好,因為鄭國公家的老夫人和先帝廢后夏氏乃是遠親。朱宜修故意說這兩個人選,早就篤定太后是絕對看不上的。
太后道,“沛國公是朝中的元老,一貫都是家風清明,想來對女兒的教養也不會疏忽。你找個日子宣進宮來給哀家瞧瞧。”
“是,兒臣知道了,回去就準備宣召。”
兩日後,沛國公夫人沈氏帶著女兒尤靜嫻到頤寧宮內拜見太后。
“臣女見過太后,恭祝太后千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尤靜嫻婷婷嫋嫋,打扮得清雅端莊。
太后對她的第一印象不錯,道,“走上前來,讓哀家仔細瞧瞧。”
尤靜嫻又是一福,才慢慢走過去,臉上帶著些許矜持的笑意。太后細細看了,柳眉櫻唇,卻不會給人輕浮之感,行動之間張弛有度,的確是個極好的。
看向朱宜修道,“你說的不錯,是個好姑娘。”
“母后看得中就成。”朱宜修陪笑道。
“今年多大了?”太后和善的問尤靜嫻道。
尤靜嫻口齒清晰的答道,“回太后,臣女上個月剛過及笄。”
“那就是成人了。”太后點頭,道,“模樣也生得標誌,可有婆家了?”
這種問題女孩兒家自己回答是很失禮的。尤靜嫻聽了,忍不住微微臉紅,垂頭不語。
沈氏忙道,“回太后,小女還不曾定下人家。”
太后是故意這麼問,為的是看看尤靜嫻是否端莊穩重,見她儘管有些羞澀,卻不是矯情,很有大家風度,遂道,“沛國公的好家教,教出來的孩子是不愁的。”
“臣女不才,謝太后謬讚。”尤靜嫻答道。
太后半真半假的問她,道,“哀家就喜歡你這樣懂事的姑娘,要是留你在哀家這裡住些天你願意嗎?”
沈氏大為緊張,生怕女兒回答不好,但尤靜嫻只是在初聽這話時愣了片刻,然後神色自如的答道,“回太后,臣女不敢。”
“為何不敢?”太后好奇道。
“臣女怕失了禮數,惹太后生氣。”
太后聽後大悅,笑道,“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就說明你是個乖巧的孩子。”對沈氏道,“國公夫人教導有方啊。”
“太后誇獎了,別慣得她小孩子家驕傲。”沈氏也很得意女兒的聰慧,但謙虛樣子還是要做做的。
太后又接著再問了尤靜嫻平日有些什麼愛好,讀過什麼書之類的話。後者一一回答,沒有絲毫膽怯或者結巴。
太后心中對尤靜嫻十分滿意,覺得跟玄清簡直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對,對這門婚事也是贊同了八,九分,道,“你們難得進宮一趟,這會子正要傳午膳,也不必餓著肚子出宮,就陪哀家一道吧。”
沈氏和尤靜嫻都跪下謝恩,道,“謝太后恩典。”
傳膳之際,玄清來了,他每個月總有幾天要陪太后進膳,這也是為什麼朱宜修特意選在今天讓尤靜嫻進宮的原因。
“兒臣給太后請安。”
見到玄清,太后越發高興,道,“清兒快坐下,哀家一直等著你呢。”
“太后今日可是格外高興啊。”朱宜修笑道。
“當然,難得有個出色的女孩子陪陪哀家。清兒,還不見過沛國公夫人和小姐。”
沈氏和尤靜嫻也起身還禮。見到心上人,尤靜嫻的聲音中也帶上了一絲羞怯,道,“見過六王。”
“免禮。”玄清頭一次見到美貌佳人,又沒有甄嬛作比較,也是溫文爾雅。
用過午膳,太后道,“哀家剛才吃多了些,這會子想出去走走,夫人可願意一道?”
沈氏自然不會拒絕,她也看出來太后對女兒的滿意。沛國公府聽著是光鮮,但是按著朝廷體制,五代後便不再延續,玄凌是大周的第四位皇帝,再有一代就該到頭了。可若是和天家結下姻親,就得另說了。
“清兒,尤小姐頭一次來宮裡,你代哀家好好招待人家。哀家之前聽你說得了幾副好畫,尤小姐也是飽讀詩書,你們年輕人不妨聊聊。”
“兒臣遵命/臣女遵旨”
聰慧的尤靜嫻顯然在玄清面前表現優異,玄清對她也很是中意。
太后探過玄清口風,和玄凌提了提,玄凌看家世人品都相配,太后也滿意,大筆一揮,直接一道賜婚聖旨發下,將沛國公嫡女尤氏許配與清河王玄清為正妃,擇吉日成婚。
朱宜修得知這個訊息後,望著殿外花園內開得正豔麗的牡丹,愈看愈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