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1 / 4)

小說:法言義疏 作者:獨來讀網

、御史,孝武皇帝廟樂未稱,其與列侯、二千石、博士議。群臣大議廷中,皆曰宜如詔書。長信少府勝獨曰:‘詔書不可用也。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於是丞相義、(蔡義。)御史大夫廣明(田廣明。)劾奏勝非議詔書,毀先帝,不道。下獄。至四年夏,關東四十九郡同日地動,下詔大赦,勝出,為諫大夫、給事中,復為長信少府,遷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賜黃金百斤。年九十,卒。”又:“京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房用之尤精。好鐘律,知音聲。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永光、建昭間,西羌反,日蝕,又久青亡光,陰霧不精。房數上疏言其將然。所言屢中,天子說之。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皆以房言煩碎,不可許。是時中書令石顯顓權,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二人用事。房嘗宴見,因免冠頓首曰:‘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以視萬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來,春秋所記災異盡備,今所任用者誰與?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謂石顯,上曰:‘已諭。’石顯、五鹿充宗皆疾房,欲遠之,建言宜試以房為郡守,元帝於是以房為魏郡太守。房去月餘,顯告房與張博通謀,非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房、博皆棄市。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死時年四十一。”注“避秦之亂,隱居商山”。按:今陝西商州山中。梁氏志疑雲:“四人或聚隱一處,亦未可知。然史但言逃匿山中,不詳何山。王貢等傳序雲商雒深山,後書鄭康成傳雲南山,四八目雲上洛商山,水經丹山注云隱上洛西南楚山。夫商、楚在關中,寧有避秦謝漢而反居近地乎?是說未可信。”按:水經注丹水篇雲:“楚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昔四皓隱於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於四皓廟東。”然則四皓隱居楚山,信而有徵。楚山在今商州西南,為商雒諸山之一,商雒諸山皆終南之支脈,故亦謂之商山,亦謂之南山,非有異也。圈公嘗為博士,則始固仕秦,避亂入山,以待天下之定,何必不在近地?梁氏疑其所不當疑,其說殊不足取。注“免陵,乃得封”。世德堂本“封”下有“之”字。注“文帝愛幸鄧通,至使慢禮,嘉收通”。按:“愛幸”,各本皆作“佞幸”,義不可通。此謂文帝愛幸通,而使通有怠慢之禮於朝。語本史記。妄人以通在佞幸列傳,遂改為“佞幸”,則與“至使慢禮”句不相銜接矣。又“嘉收通”世德堂本作“嘉折之”。注“晁錯犯憲”。按:世德堂本“晁錯”上有“又”字。注“折節謂直諫”。按:此李本“折節”作“抗節”之證。字惟作“抗”,故以直諫釋之。錢本“謂”作“為”,則以正文及注“抗”皆誤“折”,折節之與直諫義有不同,故不雲“謂”而云“為”耳。世德堂本無此注。注“高祖”至“不忠”。按:治平本無此注,今據世德堂本補。注“卒為所亨”。世德堂本作“卒為楚王所烹”。按:儒林傳作“胥靡申公”,彼集解引徐廣雲:“腐刑。”傳稱申公自楚歸魯,年八十餘見徵,安有為楚王戊所亨之事?此注“亨”字必“刑”字之誤。注“善推陰陽,知菑異”。按:治平本、世德堂本皆作“災異”;錢本作“菑異”,與正文一律,今據改。漢書眭兩夏侯等傳贊雲:“漢興,推陰陽,言災異者,孝武時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則眭孟、夏侯勝,元、成則京房、翼奉、劉向、谷永,哀、平則李尋、田終術。”又按:辯命論李注引此文李軌注云:“董相,江都相董仲舒也。”當在此注之首。今各本皆無此語。(一)“輩來”原本訛作“相國”,據史記本傳改。(二)“國相”原本訛作“輩來”,據史記本傳改。(三)“來且”原本訛作“若通”,據史記本傳改。(四)“若”字原本訛作“來”,據史記本傳改。(五)“通”字原本訛作“且”,據史記本傳改。(六)“貴幸”原本訛作“丞相”,據史記本傳改。(七)“丞相”原本訛作“貴幸”,據史記本傳改。(八)“堂以”原本訛作“束帛”,據史記儒林列傳改。(九)“束帛”原本訛作“堂以”,據史記儒林列傳改。

或問“蕭、曹”。曰:“蕭也規,曹也隨。”〔注〕蕭何規創於前如一,曹參奉隨於後不失。“滕、灌、樊、酈”。曰:“俠介。”〔注〕滕公、灌嬰、樊噲、酈商,此四人前後輔介高帝。“叔孫通”。曰:“槧人也。”〔注〕叔孫通,秦博士,避二世之亂,遇高祖起兵,從之。天下既定,還復從儒,見事敏疾。“爰盎”。曰:“忠不足而談有餘。”〔注〕說景帝斬晁錯以謝七國,實挾私怨而不為國。“晁錯”。曰:“愚。”〔注〕畫策削諸侯王,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