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小說:法言義疏 作者:獨來讀網

榱蹕虼�疲骸吧細蔥松駜M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僊使鬼物為金之術。”又淮南王安傳雲:“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僊黃白之術。”關尹子四符雲:“譬如金之為物,可令異金鑄之為一金。”是世有鑄金之說。音義:“鑄與,音餘,下同。”按:世德堂本凡音餘之“與”皆作“歟”。“吾聞覿君子者”云云者,說文:“儥,見也。”經傳皆作“覿”。爾雅釋詁雲:“覿,見也。”吳雲:“楊子以或者非問之問,故答以鑄人。”按:本書君子云:“或問仙之實。曰:‘無以為也。有與無。非問也。同也者,忠孝之問也。’”與此義同。“孔子鑄顏淵”者,司馬雲:“借令顏淵不學,亦常人耳。遇孔子而教之。乃庶幾於聖人。化它物為黃金,何以異此?”“或人踧爾”云云者,音義:“踧爾,子六切。”按:說文:“●,惄然也。”經傳通用“踧”。注“方術之家言能銷五石,化為黃金”。音義:“五石,俗本作‘玉石’,誤。”按:抱朴子登涉雲:“五石者,雄黃,丹砂、雌黃、礬石、曾青也。”注“鑄之令殆庶幾”。按:繫辭雲:“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注“踧爾,驚貌”。按:論語“君在,踧踖如也”,馬融注云:“踧踖,恭敬貌也。”注“旨,美也”。按:說文:“旨,美也。從甘,匕聲。”

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疏〕此章與善惡混之說相為表裡,乃子云論性之獨見,法言要義之所在也。“修”,世德堂本作“修”,下皆同。廣雅釋詁雲:“修,治也。”書洪範雲:“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按本書修身雲:“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是修性者,長善去惡之謂。學則正,所謂修其善為善人;否則邪,所謂修其惡為惡人也。子云論學,推尊孟子,以為知不異於孔子。而其論性,則不取性善之說,乃與孟子所斥“或說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者相似,故程子以子云為不識性。而近儒為孟子之學者,又推闡荀、楊論性之旨,以為二子之言似異而實同。戴氏震孟子字義疏證雲:“荀、楊所謂性者,古今同謂之性,即後儒所謂氣質之性,但不當遺義理而以為惡耳!在孟子時,則公都子引‘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言不同,而所指之性同。荀子見於聖人生而神明者,不可概之人人,其下皆學而後善,順其自然則流於惡,故以惡加之。論似偏,與有性不善合。然謂禮義為聖心,是聖人之性獨善,實兼公都子兩引‘或曰’之說。楊子見於長善則為善人,長惡則為惡人,故曰‘人之性也善惡混’,又曰‘學則正,否則邪’。與荀子論斷似參差而匪異。”愚謂東原此論,實為誤解子云。子云但言性善惡混。不言性惡。而此文所云“學則正,否則邪”者,乃謂性必修而後能長善而去惡,非謂性本惡,而不學則不善也。蓋子云之意以為人性之中有理有欲,理勝欲則為善,欲勝理則為惡,理欲之消長,則視人之所以修之何如,存理以遏欲,是為修其善,窮欲以滅理,是為修其惡。而性於何見?則見之於心知、百體之執行,是為視、聽、言、貌、思。修性之效於何求?則求之於博文約禮之事,是為學。學記雲:“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朱氏彬禮記訓纂引戴?隱雲:“學何有於五官?然視、聽、言、貌、思非學則不得其正。”此為善解子云之言。太玄玄線雲:“維天肇降生民,使其貌動、口言、目視、耳聽、心思有法則成,無法則不成。”此雲學則正,否則邪,即有法、無法之謂。然則子云固謂此五事者,性之見端,學則得其正而免於邪,不學則反是,而未嘗以發此五事者之本體為邪,必以學之力矯之而後正。與荀子之以人性之本然為惡,而善乃全由於後起之人為者,其立論之根本絕不相同也。孔子以克己復禮為仁,而語其目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子云釋克己之義曰:“勝己之私之謂克。”見本書問神。朱子論語集註雲:“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慾也。私勝,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而日用之間莫非天理之流行矣。”即用子云語。己不能無私,由於性不能無慾。欲不必惡,而縱慾即惡。縱慾之念亦與生俱來,驗之於日用之視、聽、言、貌、思而其端立見,故必有以節之,使五事皆得其正,而後性乃有善而無惡,是之謂克己,是之謂修性。禮在於是即學在於是。然則子云之論性,與孔子無所不合,而不得謂其遺義理而以為惡也,亦明矣。蓋孔門論性,無不兼理、欲而言,即無不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